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首小詩,是在頌揚草的茂盛和頑強,也是在述說著火的肆虐和創造。
火的出現和利用,也許是人間最偉大的一件事情。且不說古遠的人們用它來刀耕火種,也且不說它讓世間變得如此的溫暖和光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火在其中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火的到來,讓一切存在或毀滅,或再生。或者,讓一切存在因此改變了形態,也變換了色彩。
同樣的泥土,可以生長莊稼,也可以生長野草。那些火,可以燒掉秋天的枯草,也可以把下麵的泥土燒成了陶瓷,或者燒成磚和瓦。
那些形形色色、笨模笨樣的陶,最早是先民們的生活必需品,很平凡,也很珍貴。那時的陶,如果還能夠流轉到現代,一定是得之不易而且價值不菲。那上麵的符號與花紋,有些至今還是一個難解的謎語。
那些磚和瓦,有的被建成了房屋供人居住,有的被建成了宮殿顯示著威儀,有的則被建成了寬闊高挺的城牆以抵禦外敵。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世間的每一個人,也正如這腳下的每一寸泥土,經過火的鍛造和篩選,有了迥然不同的使用和身份。或者平凡如屋上瓦,或者高傲如殿前磚。
那些平凡的磚和瓦,無論是青色或是紅色,在陽光下是那樣的實在和美麗。它們被陽光照耀著也溫暖著,迎接著風雨也為生產它們的人遮風擋雨。經過火的洗禮,它們再也回不去了,再也不可能生長花草或者莊稼。想要還原它們,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個世代的磨蝕和風化。
在它們的蔭護下,房屋內那些靜默著的瓷器仿佛要高貴得多。雖然都是來自於泥土,都是在火裏得到新生,但麵世以來,它們仿佛從來就是不一樣的結局。而且,在燒製的過程裏,陶器大多是粗放和簡單的,瓷器的生產則加入了太多人為的加工和技巧。
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多是在說瓦的普通甚至卑微。可是,自古以來,也許我們可以沒有玉的高貴溫潤,卻從來少不了瓦的遮擋和庇護。當思鄉的月光照在了你的窗前,也許你頭頂上的每一片瓦上,正凝結著冰冷的白霜,最真切的溫暖,大多藏在了你看不到的地方。
013 魚和熊掌
1
有人愛魚,有人愛書,可是世俗裏的我們常常身不由己,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也許,你想好好靜下來讀書,可是,很多時候真的沒有時間去讀一些心儀的文字,那些文字的清香早已離你遠去。世俗的牽絆,工作的忙碌,早已把我們的心浮躁成欲碎的泡沫。
也許,你愛魚,每天鍾情於你的魚鉤、魚竿、魚餌以及釣魚的場所。那是你的快樂,那是一種忘卻塵世的幽靜和自由。
我們在嘈雜的世界中停留太久,心靈每每渴望得到安靜的撫摸。打開一頁頁書卷,嗅著飄逸墨香的文字,我們的心靈在字裏行間裏遊走。我們和智者進行一次次心靈的對白,那對白裏也許會有憂鬱、感傷、思念、留戀、彷徨、失落;也許會有希望、信念、理想、夢幻。那追夢的腳步從古到今都不會停止,我們在別人的失敗和彷徨中找尋自己的影子,判斷自己行走的方向。我們在別人的成功和自信中鼓足自己的勇氣,踐行著自己的諾言。這些都是文字給予我們的力量,也是文字帶給我們的自由。
當你找不到方向的時候,也許那些文字能幫你解脫煩惱。的確如此,能把我們被蒙蔽的心擦拭得更亮的是書,也隻有書。我們的心原本是幹淨的,純潔無瑕的,可是它在塵世中浸染太久,它的本色早已改變。它在掙紮,它想回到原來的樣子。那份純純的感覺,真的就像深冬裏的一場雪,無塵無埃,潔如白蓮。
心的取舍有時就是“魚和熊掌”的選擇,我們選擇了平淡,也就是跳出了那個圈子,那“熊掌”自然不會向你招手,在“魚”的平凡中,我們找尋著樂趣。平淡不是無趣,更不等於低俗,我們用“魚”的清澈漣漪洗滌自己的心靈,在與“魚”的追戲中演繹自己的浪漫,心的花蕾也如那山溪間的清蓮自然而脫俗。那時候,你的氣質是一種純真的自然流露,又如那山間的溪水,滿是兩岸的花香。
我們遠離了“熊掌”——那些膏粱厚味,那些致命的誘惑,那些越陷越深的陷阱,那些讓我們失去自我的樊籠,就等於從一場噩夢中醒來。盡管有些跌跌撞撞,有些迷迷糊糊,有些不知所措,但是遠離了就是一種幸運,就是一種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