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為什麼加了鹽的糖水會變得更甜?
有人說:“要想糖水甜,就得加點鹽。”這隻是一句順口溜,還是確有其事呢?如果按照這句話做過實驗後,你會驚奇地發現,結果真如話裏所說,糖水加少許鹽後,真的變得更甜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人的味覺有一個特殊的地方,能用一種味覺來增強另一種味覺。比如甜點師在製作甜點時,就會在放好了白糖後,加入一些鹽,這樣做一可以節約糖的用量,二可以增加甜點的甜度。有些人在吃荔枝、菠蘿或楊梅等水果時,會將這些水果泡在淡鹽水中,這樣既可以防止上火,也可以增加水果的甜味。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糖水中加入鹽時,一定要掌握好量,最好不要超過糖量的5%,不然糖水就會變鹹了。
鹽的“故鄉”在哪裏?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碳酸鎂及含鉀、碘、鈉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氯化鎂是點豆腐用的鹵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鹽類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來就又鹹又苦了。
102.為什麼鹽可用來化雪和防結冰?
北方的冬天,下過雪之後在高速路上行駛的車輛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路上有雪,道路滑,經常出現交通事故。相關的工作人員此時會在覆蓋有雪的路麵上撒鹽,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得雪融化,而且還可以防止雪結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水的冰點是0℃,高於這個溫度,冰就會化成水,低於這個溫度,水就會結成冰。如果水溶液中鹽分的含量超過了20%,那麼這個溶液的冰點就會降低到-16℃。
雪即使是在溫度高於0℃的環境中,也不容易化成水,在雪表麵撒上鹽之後,隻要雪稍微融化一點,鹽就能將雪水吸收並形成鹽水溶液,因為鹽水溶液的凝結點比水要低很多,所以能在同樣的溫度下不容易凝結成冰,在這樣的條件下,雪就會不斷地被融化,道路的安全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員正是利用了這一物理特性,所以用鹽水來化積雪,防結冰。
海水裏的鹽是從哪裏來的?科學家經研究發現,海水中的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通過流水帶來的。當雨水降到地麵,便向低處彙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最後流進大海。水在流動的過程中,經過各種土壤和岩層,使其分解產生各種鹽類物質,這些物質隨水被帶進大海。由於海水不斷蒸發,所以鹽的濃度越來越高。
103.為什麼有些藥要穿上膠囊這層“外衣”?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藥店裏出售的藥有些是藥片狀,而有一些藥是用膠囊包裹住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有一些藥物對人的食道和胃黏膜具有刺激作用,如果我們將其直接吃進肚中,會對這些器官造成傷害。此外,還有一些藥物很苦,口感不好,用膠囊包裹住能改善其口感。另外,有些藥物需要在腸內溶解吸收,膠囊是一種保護,保護藥物不被胃酸破壞。而且,膠囊還能控製藥物的劑量,避免了去掉膠囊殼可能會造成藥物流失、藥物浪費、藥效降低的情況。
膠囊分為軟膠囊和硬膠囊。軟膠囊的密封性很好,它能讓被包裹的藥物長期保存,如魚肝油等油性藥物是用軟膠囊包裹的。硬膠囊是我們通常看到的兩色膠囊,它是由兩瓣膠囊合並構成的,硬膠囊裝的通常都是藥粉。
為什麼煮熟的雞蛋黃表麵會出現灰綠色?很多人都喜歡吃煮雞蛋,我們平時在煮雞蛋的時候如果細心觀察,會看到有時煮熟的雞蛋黃表麵會呈現出灰綠色。其實,這是因為雞蛋煮的時間過長所致。當加熱過度後,蛋白質中的硫和鐵釋放到了蛋黃與蛋白的間隙中,就會產生化學反應,於是,雞蛋黃的表麵就會出現灰綠色。
104.為什麼我們穿的鞋會變臭?
很多女生會認為,“臭鞋”都是男生的事。其實鞋子發臭,不隻會發生在男生的身上,女生一樣會有“臭鞋”出現。
鞋發臭的原因是腳心出汗多,腳部每平方厘米所具有的汗腺是人體其他部位的3倍到5倍。天氣炎熱、參加體育運動、精神緊張、吃辣或燙的食物都會促使汗腺分泌大量的汗液。而汗液裏除了含有水分,還含有鹽分、乳酸和尿素,腳出汗多了,細菌就開始大量繁殖,繁殖過後便開始分解角質蛋白,再加上汗液中乳酸和尿素的作用,鞋就會出現臭味。如果穿的是密封性好的球鞋或皮鞋,那麼臭味會越來越濃,一旦將鞋脫掉,臭味會四散開來,讓人尷尬不已。
如果你有這方麵的煩惱,不妨試試下麵這個方法,既簡單,又經濟,最重要的是非常有效。若你的鞋有臭味,可以將家中用的卷筒紙疊好塞入鞋內,幾個小時後,將紙取出,鞋就沒有臭味了。
新鞋子磨腳怎麼辦?可以用一塊濕海綿將鞋子磨腳處沾濕,1小時後再穿就不會那麼難受了,但不要經常擦濕鞋革,那樣不利於保護皮鞋;還可以用白酒塗於鞋裏磨腳的地方,浸濕約5~15分鍾,等其稍軟,再穿上就不磨腳了;也可以將酒精噴在布條上,再把布條塞滿於鞋內,次日再穿就不磨腳了。
105.似曾相識感是怎麼回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在某一個刹那,你會對你所在的地方或所見到的東西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說這是之前做過的夢在現實中再現了,也有人說這是前世的記憶。心理學家對此給出了權威的解釋:人之所以會出現似曾相識感,是因為一些無意識記憶造成的。我們從小到大,都會無意識地將看到的東西或場景記錄到大腦中,等日後在經曆相似的場景後,腦中那些與現狀相匹配的信息就會自己跳出來,讓我們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昨日重現”現象。
經常外出旅行、出差或學識較高的人更容易體驗到這種似曾相識感,而人們在壓力大或疲勞的狀態下也容易出現這樣的感覺。“似成相識”出自哪首詩句?這個成語出自宋代晏殊的《浣溪沙》春恨詞。原文為:“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其中精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句,流傳千古,表達了懷念已經消逝事物的惆悵心情。
106.從身份證號碼中能看出人的性別嗎?
當我們看到一張身份證時,可以通過照片來辨別它的主人的性別。如果隻有一串身份證號碼,應該怎樣辨別身份證主人的性別呢?
事實上,身份證號碼中包括了豐富的信息,它與一個人的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籍貫等信息緊密相關。在18位的身份證號碼中,前6位為地址碼,第7至14位是出生日期碼,第15至17位是順序碼,第18位是校驗碼。
具體來說,地址碼表示身份證主人常住戶口所在地(市、縣、區)的行政區劃代碼;出生日期碼表示身份證主人的出生年月日,其中,第7至10位為出生年份,第11位和第12位是出生月份,第13位和第14位表示出生日期;順序碼是在同一地址碼所標示的區域範圍內,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編訂的順序號,第17位代表性別,奇數為男性,偶數為女性;最後一位校驗碼通常是由前麵的數字通過某種運算得出的,用來檢驗該組數字的正確性,當計算結果為“10”的時候,如果用“10”做尾號,身份證號碼就變成19位了,這樣就違反了國家標準,所以這時便用代表“10”的羅馬數字“Ⅹ”來代替,這就是有些人的身份證號碼最後一位是“Ⅹ”的原因。
與18位的身份證號碼相比,15位的身份證號碼中,出生日期碼是6位,即第7位和第8位表示出生年份。以此類推,第15位代表性別,同樣是奇數為男性,偶數為女性。另外,15位身份證號碼沒有最後一位校驗碼。
古代也有身份證嗎?最早的身份證出現在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發明了照身帖,照身帖是由官府發放的,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麵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籍貫信息。國人必須持有,如若沒有就被認為是黑戶,或者間諜等。
107.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嗎?
我們知道,“0、1、2、3、4、5……9”這些數字是阿拉伯數字,雖然它們名叫“阿拉伯數字”,但它們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其實,阿拉伯數字最早產生於古代的印度,古印度人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而且還發明了計數的十進位法。後來,這10個數字符號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之後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該種數字最終被國際通用的關鍵節點,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
因為采用了計數的十進位法,再加上阿拉伯數字本身易於書寫,看起來清楚,尤其是在用筆來演算時更是便利,所以阿拉伯數字慢慢地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開來,最終成了世界通用的數字。
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是在13世紀到14世紀。由於我國古代有一種數字叫“算籌”,寫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阿拉伯數字當時在我國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對外國數學成就的吸收和引進,阿拉伯數字才在我國開始被逐漸使用起來。阿拉伯數字在我國推廣使用有100多年的曆史,現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數字了。
“阿拉伯人數字”與“阿拉伯數字”一樣嗎?兩者是不同的。“阿拉伯人數字”是阿拉伯人在印度數字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後發明的,使它更便於書寫和運算。從中世紀至今,阿拉伯人主要還是在用這套獨特的數字記法。“阿拉伯人數字”與“阿拉伯數字”寫起來也截然不同。舉例來說,4是反寫的“3”,5是一個圓圈,0則是一個點,7寫成“V”,8則是把“V”上下顛倒過來寫。
108.“比基尼”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夏季的海灘,有很多女性穿著顏色亮麗的比基尼。比基尼能很好地展現女性柔美而自然的身體曲線。那麼,“比基尼”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