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2 / 2)

回憶是不輕的沉痛。幸而許先生能在沉痛中淘淨出一些真材實料,為我輩後生小子所不知不見,值得珍貴,而也給熱心研究這一時代一個文化工作者的一點真相。就是吉光片羽罷,也彌足珍視的了。除了許先生,我們還能找到第二個人肯如此寫出嗎?這不但是我私人的感幸。

許先生來信一定要囑我寫篇序。他是我的校長,是嚴師,我不敢也不配寫序的。卻又不能重違師命,為讀後記。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九月九日許廣平後記作者許壽裳(1883—1948),字季茀,又作季芾,號上遂,紹興偏門外趙家阪人,現代著名教育家和傳記作家。其主要著作除本書之外,還有《章炳麟傳》(中國最早的一部章太炎評傳)《魯迅年譜》《我所認識的魯迅》《俞樾傳》《中國文字學》《李越縵〈秋夢記〉本文考》,以及《傳記研究》《怎樣學習國語與語文》《考試製度述要》等。

本書不盲從現成的結論,不追隨流行的觀念,而以事實為根據,將魯迅先生的經曆、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時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圖寫出真實的魯迅。除小引以及許廣平先生所寫的《讀後記》外,共分為二十五目次,從多角度進行觀照,對於魯迅的各個生活側麵都作了充分的描述,是研究魯迅和我國現代文學史的珍貴材料。正如許廣平先生在此書的《讀後記》中說:“回憶是不輕的沉痛。幸而許先生能在沉痛中淘淨出一些真材實料,為我輩後生小子所不知不見,值得珍貴,而也給熱心研究這一時代一個文化工作者的一點真相。就是吉光片羽罷,也彌足珍視的了。除了許先生,我們還能找到第二個人肯如此寫出嗎?”

本書初版於1949年10月,由新華印刷廠印刷,三聯書店發行。此次出版即以此版本為底本編輯整理,將繁體字豎排改為簡化字橫排,徑改書中刻印錯誤,標點符號按現代漢語使用規範處理,餘則保持底本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