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嶺南醫藥出版業與民國廣東中醫期刊1(1)(2 / 3)

診法類:《脈學歸源》5卷、《圖注難經脈決》3卷。

針灸推拿類:《經絡歌訣》1卷,《灸法心傳》、《經脈圖考》4卷。

本草類:《神農本草經讀》4卷,《本草三注》6卷,《雷公炮製珍珠囊藥性賦》2卷,《藥言》4卷,《藥言稿》4卷,《神農本草讚》、《藥性賦》、《本草三家合注》6卷。

方書類:《長沙方歌訣》6卷,《醫方簡易新編》6卷,《新訂保生經驗良方》、《驗方新編》16卷,《外台秘要》40卷,《蘇沈良方》6卷(拾題遺2卷,校勘記1卷),《古今名醫萬方類編》32卷,《良方合璧》6卷,《五種經驗方》、《絳囊撮要》、《信驗方》、《醫方擇要》、《經驗簡便醫方》、《急救良方》、《本草醫方合編》2種2卷,《小蓬萊山館方鈔》2卷,《小蓬萊館方鈔》2卷,《金匱方歌括》6卷,《醫方不求人》1卷、《寶餌留春》、《濟人良方》、《良方便檢》、《集驗救急良方》、《痘症備方》、《不知醫必要》4卷,《增訂醫方易簡》10卷,《圖注本草醫方》合編4種,《選錄驗方新編》18卷,《聖佛良方》2卷,《瘰鬁花柳良方錄要》、《名家醫方歌訣》、《蘇沈內翰良方》10卷,《經驗良方》、《經驗集方》、《經驗雜方》、《奇方備檢》、《小兒產婦跌打雜症外科藥方》、《我祖存心濟世得異人傳授真仙方》、《張卿子經驗方》、《千金寶要》12卷。

臨床各科類:

臨證綜合:《醫學心悟》5卷,《醫林改錯》2卷,《景嶽全書》64卷,《醫醇義》4卷(附醫方論4卷),《沈氏尊生書》68卷,《東醫寶鑒》22卷,《醫學入門》7卷,《赤水玄珠》10卷,《證治準繩》120卷,《藥症忌宜》1卷,《丹溪朱氏脈因證治》2卷,《筆花醫鏡》2卷,《醫學四要》、《馮氏錦囊秘錄》8種49卷,《調燮類編》4卷,《萬氏醫貫》、《醫門法律》6卷,《脾胃論》3卷,《傅青主男科》2卷,《臨證便錄續集》、《六科證治準繩》、《臨證類編》、《活人鑒》、《醫醫醫》、《醫學芻言》10卷。

溫病:《傷寒溫疫條辨》、《痧症全書》3卷,《痧脹玉衡書》4卷,《溫病條辨》6卷,《溫熱經緯》5卷,《溫疫條辨摘要》、《白喉治法忌表擇微》、《溫疫論類編》5卷。

內科:《瘋門全書》2卷。

外科:《外科證治全生集》4卷,《理論駢文》、《瘍醫大全》40卷。

婦科:《胎產心法》3卷,《傅青主女科》4卷,《女科要旨》4卷,《胎產集要》1卷,《萬氏婦人科集證》3卷,《寧坤秘籍》3卷,《婦科秘書》、《衛生家寶產科備要》8卷,《女科證治準繩》5卷,《胎產全書》、《胎產新法》3卷。

兒科:《痘疹輯要》4卷,《種痘新書》10卷,《痘疹定論》2卷,《痘疹專門》、《痘疹傳心錄》19卷,《小兒藥證直訣》3卷,《增訂痘疹輯要》4卷,《麻痘活人書》4卷,《痘疹歌訣》1卷,《達生篇》、《慈幼便覽》、《痘疹金鏡錄》4卷,《牛痘新編》1卷,《痘疹心法歌訣》、《幼科鐵鏡》6卷,《麻科活人全書》4卷,《麻科全書》2卷。

眼科:《眼科大全》6卷、《眼科龍木論》10卷、《審視瑤函》6卷。

咽喉口齒:《咽喉秘集》、《喉症圖說》。

養生類:《壽世保元》10卷、《壽身小補》8卷(有的版本9卷)、《壽親養老新書》4卷、《壽人經》。

醫案醫話類:《葉天士醫案存真》、《得心集醫案》5卷,《名醫類案》12卷,《葉案括要》8卷,《得心集醫案》6卷。

綜合性著作:《脈藥聯珠古方考》4卷,《東垣十書》23卷,《六醴齋醫書》10種55卷,《達生遂生福幼合編》、《南雅堂醫書全集》16種65卷,《圖注難經脈決》2種2卷,《傅青主男女科》3種6卷,《貽令堂醫學三書》、《士材三書》4種9卷。

醫史:《醫說》。

以上共列舉了嶺南出版的外籍醫家著作共159種,其中醫經類3種、基礎理論類3種、傷寒金匱類11種、診法類2種、針灸推拿類3種、本草類8種、方書類40種、臨證綜合25種、溫病8種、內科1種、外科3種、婦科11種、兒科17種、眼科3種、咽喉口齒2種、養生類4種、醫案醫話類5種、綜合性著作9種、醫史類1種。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粵籍人士注重方書類著作的收集出版,方書中被翻刻較多次的有《驗方新編》、《醫方簡易新編》、《經驗集方》等。同時對著名醫家的臨床代表性專著也相當重視,如金代李杲,明代李梴、張景嶽、王肯堂,清代傅山、陳修園等人的著作多次成為刊刻的選材。注重婦兒保健是廣東社會的優良傳統,故婦科、兒科醫籍也相應受到關注,槧本中婦科方麵有名的作品是閻純璽的《胎產心法》及傅山的《傅青主女科》;兒科方麵有亟齋居士的《達生篇/遂生篇/福幼篇》及係列種痘、除麻專書。傷寒類著作與溫病類書籍數量相等,說明嶺南醫家在傷寒、溫病派別上無明顯的偏嗜,傷寒應數成無己、陳修園,溫病當推吳鞠通三人對粵省影響大。相反,體現中醫學理論素養的醫經類、基礎理論類、醫史類著作為數不多,分別為3種、3種、1種,這也從側麵反映出粵籍人士對醫學理論的重視程度不夠,作為中醫學奠基性典籍《黃帝內經·素問》24卷,僅在光緒二年(1876年)由新會李元綱據宋本重刻1次。

(三)槧本出版時間

廣東槧本的刊刻時間相對集中於清代,尤其是道光年間以後。對於陳香白在《潮州三陽誌輯稿》考證宋代潮郡刻印書籍情況指出存在宋版醫籍,及學者駱偉收集曆代嶺南印刷作品信息列出醫書宋刻本1種、明刻本2種的情況,其中除揭陽毛紹齡版《醫說》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一書中存在相應信息佐證外,餘均有存疑的情況,故廣東槧本刊刻時間以清代以後為主,較為客觀。

清初三代,即順治、康熙、雍正三個時期,僅有一部作品,即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兩廣運使署主持刊刻的《景嶽全書》,可以認為是目前所知現存的清代廣東最早槧刻醫籍。

乾隆及嘉慶年間,醫籍刊刻仍寥寥可數,依次為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壽世保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東醫寶鑒》、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醫學心悟》和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醫學四要》四書,這四部醫書均由坊間刻板,分別由廣城福文堂、廣州第八甫、廣州拾芥園、翰墨園主持刊刻,相對於同時期的外省各地官刻、私刻醫書的活躍局麵,廣東刻印醫書仍屬寂寥。

道光以後,醫籍刊刻業逐漸發展,官刻、私刻漸趨活躍。自嘉慶末道光初,阮元來粵總督兩廣,其重教辦學,創辦學海堂,內設廣雅書局。在學海堂建成後,阮元將教學、學術研究與刊刻典籍結合起來,以學海堂為基地,組織人力開展了大規模的典籍刊刻工作,帶頭刊刻書籍。廣東官刻出版業仍保持從前以地方官府或官員主持模式,但重點轉為官辦書院和書局。此時期刊刻醫書較為活躍的官署有兩廣督署、廣東撫署、粵東糧署、順德道署等,其中兩廣督署及廣東撫署在道光及鹹豐年間先後刊印了當時兩廣總督葉名琛之父葉誌詵編錄的醫書5種,分別為《神農本草經讚》、《五種經驗方》、《漢陽葉氏叢刻》、《頤身集》、《延年九轉法》,此些書籍內容豐富,且此前粵地未見,實為廣東珍貴槧本。近人盧銀蘭係統地研究了葉誌詵氏所選刻的醫籍的版本學淵源:“他從1850年開始,編集吳普等傳述的《神農本草讚附月令七十二候讚》、《觀身集》、《頤身集》5卷,《絳囊撮要》2卷,並在督署用了3年時間刻成醫學叢書《漢陽葉氏叢刻》。該叢書除上述葉氏編撰的4種書外,還包括明代陳會撰著的《全身百穴歌》、清代沈紱撰著的《十一經脈絡》、沈金鼇撰著的《脈象統類》、沈彤撰著的《釋骨》、盧蔭長撰著的《信驗方錄》 8卷、《五種經驗方》(原缺)及佚名的 1卷《咽喉脈證通論》在內的 7種醫書,共收集明清醫書11種24卷。此套醫學叢書 ,內容豐富且坊間少見,但廣州無藏本。1850年廣東撫署同時刻印《漢陽葉氏叢刻》中的《神農本草讚》3卷(附《月令七十二候讚》)和《五種經驗方》。從《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看,編碼為 02679的《神農本草讚》(附《月令七十二候讚》)注明魏吳普等述,清代葉誌詵撰,在廣州也沒有藏本,但實物考察時,見文獻館有注明撰者為葉誌詵,刻印為粵東撫署的《神農本草讚》(附《月令七十二候讚》)書卡,上麵注明該書存於中大圖書館。而編碼為 03693的《五種經驗方》則注明葉誌詵為編者,《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登記兩個版本,即廣東撫署版和《漢陽葉氏叢刻》版。《漢陽葉氏叢刻》版既原缺,就隻有廣東撫署版了,但廣州亦無藏。1852年廣東撫署又刻印清代葉誌詵編的《頤身集》、汪政撰的《壽人經》和方開初撰、白顏偉記、葉誌詵編的《延年九轉法》三書。廣東撫署版的《頤身集》是叢書合刊,編碼為09710,收錄於《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養生類,子目包括元代丘處機撰的《攝生消息論》 2卷、明代冷謙撰的《修齡要旨》、清代汪昂撰的《勿藥元診》和《壽人經》、清代方開撰的《延年九轉法》5種書,共6卷,與《漢陽葉氏叢刻》中子目題為清代葉誌詵撰的《頤身集》5卷似乎不同,因廣州無藏本,故暫不能解釋。汪政撰的《壽人經》編碼為09869,收錄於《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養生類,題為清代汪政撰,與廣東撫署版的《頤身集》中題汪昂撰的《壽人經》也有類似問題。”[7]14-15

道光、鹹豐、同治三代,共出版醫書40種,計60版次,即同一種醫書在這段期間可能被多次出版。這40種醫書仍以書坊刊刻為主,此時期以番禺潘仕成主持的海山仙館最為醒目。潘仕成世居廣州,是晚清享譽朝野的官商巨富,主持修建私人別墅海山仙館,藏刻喜好書籍,是清代嶺南藏書家之佼佼者。由海山仙館首次刊刻粵版醫籍有《調燮類編》、《痧症全書》、《傅青主女科》、《驗方新編》4種,其中《驗方新編》1846年海山仙館潘仕成版是此書的基本版本,此後翻刻多以此版為主校,可見刊刻之精良。此外廣州拾芥園、廣州大文堂、廣州同文堂、佛山翰文堂也是這個時期醫籍刊刻活躍的機構。

統觀此時期醫書,以出版方書類醫籍為多,有《外台秘要方》、《醫方易簡新編》、《信驗方錄》、《增刊經驗良方》等;其次為兒科著作,多為種痘、祛痧、養護之書,如《痘疹金鏡錄》、《痧症全書》、《痘疹專門》、《慈幼便覽》、《達生篇/遂生篇/福幼篇》等;婦科專著列三,《胎產心法》一書被翻刻5次,分別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廣東聚錦堂、省城雙門底大文書坊兩版,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廣東肇羅道署版,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廣州大文堂版及同治三年(1864年)韓江如不及齋、潮郡進文堂兩版等5個版本,故這個時期以出版日常實用性醫籍為多。

光緒到宣統年間是嶺南醫書槧刻的高峰時期,此時期的刊刻業的繁榮除了有前代基礎外,與督粵的另一屆總督張之洞不無關係。張之洞1884年來粵,創辦廣雅書院的同時,也積極創辦了廣雅書局,大量刊刻文史書籍,對書籍刊刻業十分重視。張之洞來粵5年,使廣東刊刻業後來居上,刻書數量躋身全國前列,且其出版的圖書質量佳、品位高,引起世人矚目。醫籍刊刻也大受鼓勵,光緒、宣統25年間槧本醫籍的數量是前代總和的兩倍有餘,共計82種,103個版次。此時期的刊刻醫籍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重視大型叢書的刊刻

如王肯堂醫學叢書《證治準繩》120卷,分《證治準繩·雜病》、《證治準繩·類方》、《證治準繩·傷寒》、《證治準繩·瘍醫》、《證治準繩·幼科》、《證治準繩·女科》。《東垣十書》收選李杲(東垣)等宋、金、元醫家著作10種,其中《脾胃論》3卷、《內外傷辨惑論》3卷、《蘭室秘藏》3卷為李杲所著,其餘宋代崔嘉彥撰的《脈訣》,元代朱震亨撰的《局方發揮》及《格致餘論》,元代王好古撰的《此事難知》2卷、《湯液本草》3卷、《醫壘元戎》、《瘤論萃英》, 元代王履撰的《醫經溯洄集》,元代齊德之撰的《外科精義》7種為其他醫家的著作。

又如陳璞的《醫學十書》與《東垣十書》內容相同,陳璞僅是作序:“東垣十書,前明坊刻也。十書唯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為東垣所著;脈訣一卷,稱東垣批評,其此事難知;湯液本草、醫壘元戎則王進之書,然猶東垣衣缽也;至格致餘論、局方發揮則朱丹溪著;醫經溯洄集則王安道著;外科精義則齊德之著。非東垣家數矣,而總提以東垣,不其舛歟?今雲林重刊是書,餘為改題曰醫學十書,並編正次第,而以癍論萃英附焉。夫東垣丹溪各有獨到,金元醫學於是乎在學者能極其勝,而不傍於偏,是刻亦易可少哉。”[9]

再如《貽令堂醫學三書》為黃保康(霄鵬)所撰,收有《醫林獵要》1卷、《吳鞠通方歌》1卷、《陳修園方歌》1卷3種醫書。此外醫學叢書還有龍裕光明義書局的《藥言》4卷、《藥言稿》4卷、《傅青主男科》2卷、《胎產集要》1卷;廣東碧琳琅館的《素問入式運氣論奧》3卷、《黃帝內經素問遺篇》1卷、《丹溪朱氏脈因證治》2卷、《脈藥聯珠古方考》4卷;新會劉晚榮的藏修堂叢書中之醫學部分,列為第五集,醫學著作含有《張仲景注解傷寒百證歌》5卷、《壽親養老新書》4卷,《藥症宜忌》、《經絡歌訣》、《傷寒六經定法》1卷,《問答》1卷。這些大型醫學叢書一次性刊刻了大量的醫學著本,保留了豐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