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嶺南醫藥出版業與民國廣東中醫期刊1(1)(1 / 3)

清代嶺南醫藥出版業與民國廣東中醫期刊1(1)

在廣州中山圖書館文獻特藏室裏,有一部分藏書稱為“廣東槧本”,列入“廣東文獻”。所謂廣東槧本,是指古代嶺南書坊用木板雕字刻印的圖書,亦即嶺南出版的古籍書刊,其作者多不是廣東人,但木板雕字刊印該書者為粵籍書坊人士。古代出版一部醫書不容易,清代嶺南出版業興起,廣為刻印刊行書籍包括醫藥書籍,中醫學術以書籍為載體傳播。前人刊印醫書,往往寫有刊刻序言,序言反映當時出版的醫學背景及是書內容提要,因此也屬於嶺南醫學史學術成就一部分。

第一節清代嶺南醫藥出版業一、嶺南醫藥出版業發展的背景(一)宋、元、明醫學出版業的起步廣東槧本為粵人刊刻的外籍醫家醫學著作,對廣版醫學古籍曆史的研究,可上溯至宋元時期。據嶺南文獻學專家黃慈博先生在《廣東宋元明經籍槧本紀略》一書中考訂,嶺南雕版印刷約始於宋代,但宋代嶺南印刷業尚在起步階段。學者駱偉在研究嶺南古籍印刷業發展概況時也提到:“嶺南原為荒蕪之地,人煙稀少,開發較北方為晚,文化也略落後於中原。因此,文獻的產生、傳播,都遠不如中原地區早。宋代北方雕版印刷已十分普及和興盛,如南京、杭州、眉山、建陽、平水等均為古代刻書中心,有‘杭本(浙江杭州)為上,蜀本(四川)次之,建本(福建建陽)為下’的評價,而南粵卻寂然無聞。”[1]黃慈博先生考訂認為嶺南宋元刻本共20種,其中最早的出版物為宋皇祐年間廣東刻郭之美《羅浮山記》,原書已失,但載入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據南宋潮州《三陽誌》記郡書“見管及新刊者”有:《韓文公集》、《趙忠簡集》、《藥書》(5種)、《濂溪大成集》、《朱文公書》、《三陽講義》等書共42種,10 865板[2]。

明代,嶺南印刷業繼續發展,此時“廣版”已被肯定,且可與“浙版”、“金陵版”、“閩版”並稱,但此時刊刻機構仍以地方官署為主,書籍需經官刻刊行仍是主流,故所刊刻的書籍在內容的選擇上仍相對局限,以體現當時思想文化建設的儒學名士作品為多,如廣東崇正書院從正德至萬曆年間,百年間先後刻印了朱熹《四書集注》14卷、《周易傳義》10卷、蔡邕《蔡中郎集》6卷等。另外官修地方史誌並纂刻發行也是明代嶺南印刷業的一大特點,據有關學者考訂,約有224種,但流傳下來不及1/6,其中比較有名的戴璟《廣東通誌》,黃佐《廣東通誌》、《廣州府誌》,郭棐《廣東通誌》和《粵大記》等。據不完全統計,明代廣東修誌約162種,現保存的還有30餘種[3]。明代官修方誌的纂修,反映了廣東雕版印刷業的發展。

宋、元、明三代嶺南印刷業雖有發展,但遠未形成規模,彼時全國刻書藏書中心仍在京津、江浙一帶。廣東版刻僅潮州為著名,關於粵版醫籍的刊刻更在少數,陳香白在《潮州三陽誌輯稿》考證宋代潮郡刻印書籍情況,謂當時刻印的書籍僅醫藥方麵的有藥方5種:“《瘴論》三十板、《備急方》三十板、《易簡方》九十板、《治未病方》九十板、《癰疽秘方》四十板。以上書板並留郡。”[4]另從學者駱偉關於嶺南古籍印刷業分布概覽係列研究中,根據其列舉出的古籍,也僅見版刻醫書3種,分別為番禺宋刊《敬齋醫法》1卷、廣東明末刊《千金寶要》、揭陽毛紹齡明嘉靖元年(1522年)刊《醫說》10卷。

《敬齋醫法》一書,查閱《中醫大辭典》、《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中國分省醫籍考》均未見關於此書的記載,然嶺南醫學研究學者靳士英在《嶺南醫學啟示錄》一文中提及此書,將其歸入明代嶺南醫學著作,由於該書未著撰人,更難考訂,故此書是否存在宋刊本一說,尚存疑。

《千金寶要》,據《中醫大辭典》詞條載:“宋·郭思編,刊於1124年。係取孫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簡、便、驗方及針灸法彙編而成。”[5]《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僅載清以後版本,廣東未見明末刊本,在廣州市內醫書主要藏地中山圖書館、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廣東醫學科學院醫學圖書館三處均未見《千金寶要》此書實物,故對其書版本考訂工作尚未係統展開。

《醫說》一書為醫史學著作,為南宋·張杲所撰。廣東明代刊本由揭陽毛紹齡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據薛清錄主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條目載:“明毛紹齡校刻本,現存於北京圖書館,僅殘存卷一至卷四。”[6]

(二)清代醫學出版業的繁榮

廣東雕刻出版業的繁榮當從清代說起。清代為嶺南印刷業的昌盛時期,自道光以後,因受西學東漸、藏書家的崛起和阮元興教的影響,出版物數量之多,出版物品種之齊全,出版地域之廣泛,出版機構之轉型,使嶺南出版業呈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書籍越來越多,一躍而為全國刻書中心之一,“廣版”名聲大噪,尤以廣州、佛山、南海、順德、潮州、大埔、高要等地雕印技術最為精湛。醫書出版亦隨之日漸增多 ,呈現中、西醫著雜陳的多彩局麵。對於清代(尤其是晚清)廣東醫籍出版業的繁榮,近人盧銀蘭[7]6-8研究發現其得益於以下三個方麵。

1.北學南下與南學崛起

廣東偏處南部,曆史上被稱作“南蠻之地”,醫藥亦較黃河長江流域落後。然自明清以降,一批批著名學者南下廣東,如四川李調元兩次入粵出任廣東學政,江蘇惠士奇督學廣東檢考郡邑諸生倡導經學,南皮張之洞執政廣東五年創辦廣雅書院,儀征阮元編修《廣東通誌》創辦學海棠書院。近人劉伯驥《廣東書院沿革製度》統計,宋代廣東書院據方誌可稽查者隻有27所,至明代已有168所,然到清代猛增至411所。經學書院興辦亟須版刻書籍,粵省書坊隨之大增。讀書而不能醫者有之,未有不讀書而能精醫者,及至清代,嶺南名醫以儒通醫者已是數目大增。調查清代廣東157位名醫,記載有師承傳授關係者79人,占51%,以儒通醫者43人,占27%[8]。

與此同時,隨著與國內外商業貿易及人員交流的日益頻繁,晚清廣東疫症流行日趨頻繁而嚴重,霍亂、鼠疫這些新的烈性傳染病先後傳入,為禍甚烈。而自明清以來形成的內科風、勞、蠱、膈四大證,骨傷科跌、打、刀、傷四大證,瘍科失榮、舌疳、乳癌、腎癌翻花四大證,婦科經、帶、胎、產四大證,兒科麻、痘、驚、疳四大證,臨床常見複雜多變的疾病醫療需要,加大了對來自嶺北的傳統醫學著作的需求,同時也催生了一批本土中醫臨床名著的產生,如何夢瑤《醫碥》、劉淵《醫學纂要》、羅汝蘭《鼠疫彙編》、陳伯壇《讀過傷寒論》等。儒門事親,醫者盡孝,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社會孕育了大批好學務實的醫書讀者,於是光緒年間的醫書出版量驟然大增以滿足需求。

2.西學東漸與中西彙通

外國醫學傳入廣東較早。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出於經濟、貿易和軍事上的考慮,實行閉關政策,決定口岸定於廣州,不得再赴浙省,從而使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人便雲集廣州做生意,隨之許多醫生也大量湧入。1848年英國倫敦傳教士合信來到廣州,在金利埠創辦惠愛醫院並出版書籍。根據熊月的統計,1843~1860年,傳教士在廣州共出版42種中文書籍刊物,其中有5種醫學方麵的著作和文章,即1850年合信的醫院報告《惠愛醫館年紀》、 1851年合信的著作《全體新論》、1859年嘉約翰的文章《論發冷小腸病兩症》、1860年羅孝全的知識小冊子《家用良藥》和嘉約翰的文章《經驗奇症略述》,這是中國較早出現的西醫著作。清光緒年間,廣州博濟醫局出版《西醫內科全書》、《醫理略述》、《婦科精蘊圖說》等至少18種西醫學書籍。廣東得風氣之先,本土一些中醫也積極學習和吸收西醫知識,“中西醫彙通”的思潮影響著廣東中醫界,出現新會陳定泰一門三代中西彙通醫學世家,又有南海朱沛文《華洋髒象約纂》著名中西彙通醫著刊行。西學東來與“中西醫彙通”的興起,造就了對西方醫藥衛生知識及其書籍的需求。

3.廣東出版業興起

清代廣州以個人出資出書百卷以上者:番禺潘仕成(字德佘)之海山仙館叢書,南海伍崇耀(名紫垣)之粵雅堂從書。以公眾貲財編刊名著至百種以上者:阮元督粵時之刊印學海堂經解,張之洞督粵時之設廣雅書局刊印廣雅叢書,其版片留存至今,為海內外所推許。海通而後,石版影印及鉛字排印之術流入中國,廣州乃有石經堂、森寶閣諸書店之設立,專以新法影印及排印古書以及商店之招牌、商品說明書等項,廣州印刷事業乃開一新紀元。

在清代道光、鹹豐(1821~1860年)以前的一個很長時期,廣東刻書、藏書家甚少,人們對刻書業也不重視,本省版刻不多,坊間售賣的書籍主要是學館所誦習及科舉考場應用之書。阮元主粵後,先後組織刊刻了《學海堂初集》、《皇清經解》等書,影響深遠,於是上行下效,木刻印刷之風逐漸在廣東盛行。廣州、順德馬岡、佛山都是當時著名的印刷重鎮。

二、廣東槧本的概況(一)槧本數目嶺南究竟刊印了多少古籍醫書?據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料,起碼有1 000冊以上,其中不少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古醫籍。宋、元、明三朝醫學槧刻刊本較少,清代尤其是晚清以後,由於嶺南印刷業的發展及醫學需求的增大,醫書刊刻活動日趨活躍。筆者根據自身學術積累,參合盧銀蘭教授之清代廣東醫書出版及粵版存穗情況一覽表,以及著名學者駱偉嶺南印刷業分布概覽數文,初步統計廣東槧本存目情況如下。

對有記載的書籍按照醫書成書年代進行分類排序,書名相同,出版機構不同,即不同版本者,隻按一種計入,共得醫書159種,235個版次,其中僅南朝雷敩的《雷公炮製珍珠囊藥性賦》、南齊禇澄等的《六醴齋醫書》、唐王燾的《外台秘要》3種是宋以前醫家作品;宋、金元、明三代醫家被嶺南出版業選刻的醫書也不多,宋有《蘇沈內翰良方》、《小兒藥證直訣》、《傷寒類證活人書》等11種,金元有李東垣的《脾胃論》、《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和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注解傷寒論》等5種,明代有《景嶽全書》、《壽世保元》、《醫學入門》等18種。剩下124種醫籍中除卻6種因撰寫年代不明而無法分類外,均為清代醫家作品,可見廣東醫書槧刻業對同時期醫家醫籍有實時性偏愛。清代槧本中著名的有傅青主醫籍,被分成《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青主男女科》、《大原傅科》等4種體例行世,在廣府內一共可見9個不同版本;亟齋居士的《達生篇》、《達生篇/遂生篇/福幼篇》兩書自道光年間始,就被不同刊刻機構先後翻刻達12次之多;另外陳修園醫書在粵省也受到青睞,其著作《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女科要旨》、《長沙方歌括要》等在粵均有多個版本。

所掌握的159種醫籍中,以卷為單位計量者有116種,不分卷者為43種,僅對分卷醫籍進行統計,可得到曆代嶺南槧刻醫籍卷數為1 935卷,數目浩大,內容豐富。粵地刊刻醫書中不乏巨著,超過40卷的共有8部,分別為王肯堂的《證治準繩》120卷、沈金鼇的《沈氏尊生書》70卷、陳念祖的《南雅堂醫書全集》65卷、《景嶽全書》64卷、《六醴齋醫書》55卷、《馮氏錦囊秘錄》49卷、《外台秘要》44卷、《瘍醫大全》40卷。其中《證治準繩》、《南雅堂醫書全集十六種》、《馮氏錦囊秘錄》3種僅有1個版本外,其餘均有2~3個刻本。如《景嶽全書》有康熙兩廣運使署刻本、鹹豐佛山連雲閣刻本、光緒三元堂刻本;《六醴齋醫書》有光緒廣州儒雅堂刻本及光緒廣州藏修堂刊本;《沈氏尊生書》有道光南海劉聘壁刻本和道光粵東儒雅堂刻本兩種。這些大型書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醫學資源,如《六醴齋醫書》共包括10種不同醫著,分別是南齊禇澄的《禇氏遺書》1卷、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8卷,唐代王冰《元和紀用經》1卷,宋代蘇東坡、沈括《蘇沈良方》10卷,元代葛可久《十藥神書》1卷,明代胡嗣廉《加減靈秘十八方》1卷,明代韓懋《韓氏醫通》2卷,明代朱惠明《痘疹傳心錄》19卷,明代吳承昊《折肱漫錄》7卷,明代釋住想《慎柔五書》5卷。

廣東槧本為嶺南積累了大量醫學文化資源,但廣東醫學槧本當遠遠不止此數,由於年代久遠,散佚流失在所難免,還有一部分散落在民間或在收藏者手中,未及係統收藏。

(二)槧本種類

廣東槧本,種目繁多,僅按年代劃分,仍難以看出刊刻者或者嶺南醫學界對全國醫學知識的需求傾向,故參考《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分類法,將廣東槧本書籍歸類,結果如下:

醫經類:《黃帝內經素問》24卷、《黃帝內經素問遺篇》1卷、《素問靈樞類纂約注》3卷。

基礎理論類:《素問入式運氣論奧》3卷,《元和紀用經》、《醫道還元》9卷。

傷寒金匱類:《注解傷寒論》10卷(論圖1卷),《傷寒明理論》、《增注傷寒類證百問活人書》22卷,《傷寒貫珠集》、《金匱要略淺注》10卷,《傷寒六經定法一卷問答》1卷,《傷寒懸解》14卷,《傷寒論淺注》6卷,《金匱要略淺注》10卷,《傷寒類證活人書》22卷,《撰選傷寒世驗精法》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