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學史時間、文學史規律、文學史方法
三、社會中心模式、讀者中心模式、作者中心模式、文本中心模式
本章附錄
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文學史斷代
“中國現代文學”學科概念的形成,實際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曆了若幹認識階段。起先人們用的概念是“新文學”,該概念較早由周作人在《新文學的源流》、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書中使用,此後該概念又為朱自清的學生王瑤先生延用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1950年教育部召集的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通過,將“中國新文學史”設定為各大學中國語文係主要課程之一,1950年開始撰寫,1953年出版《中國新文學史稿》王瑤先生用的便是“中國新文學”概念。最早用“中國現代文學”概念的可能是錢基博,他在1930年出版了《現代中國文學史》一書,丁易在1952年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略》。此後“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新文學”概念一直混用,例如直到1979年劉綬鬆原著,由易竹賢等修訂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出版依然延用“中國新文學”的概念,1975年司馬長風在香港出版《中國新文學史》也用的是“中國新文學”的概念,及至1980年周錦在台灣出版《中國新文學簡史》時“新文學”概念尚在使用中,直到1984年唐弢、嚴家炎本《中國現代文學史》出版,還內外“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於“中國現代文學”的名稱。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範圍也在變動著,1930年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一書所述範圍實際以清末戊戌維新起始,以“五四”新文學革命為終,1944年任訪秋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南陽前鋒報社印行)時將“五四”之前的中國文學包含在了“現代文學”中,定為第一編,冠以《文學革命運動的前夜》之名,1980年周錦在台灣出版《中國新文學簡史》,又把“新(現代)文學”的概念延伸至1970年代中期。可見,“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範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現代文學”有不同的界定——這也完全是合理的,1930年代的錢基博眼中的“現代”和1944年任訪秋眼中的“現代”、1980年周錦眼中的“現代”自然會不一樣。大陸主流學界,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框架的影響下,1949後才把“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範圍限定於“五四”至“新中國”成立之間的;但是從世界的和曆史的眼光來看,“中國現代文學”學界在“把‘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範圍限定於‘五四’新文學革命到‘新中國’成立之間”也即學科範圍問題上實際一直沒有形成統一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