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批評論(1)(3 / 3)

“我是從美學觀點和曆史觀點,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您的作品的。”

為什麼說這是“最高的標準”呢?這裏的“最高的”是一個哲學語彙,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高標準、言要求”裏“高標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恩格斯用這個詞,一方麵是說“‘美學’和‘曆史’相結合的標準是衡量一切藝術的至高無上的標準”,另一方麵更重要的還有下麵的含義:一、它是一切具體文學批評形態都必須依靠的最基本的標準,是所有文學作品都適用的文學批評的基本原理。其他具體的文學批評標準,如社會批評的社會作用標準,都有它適用的限度問題,而這個基本標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二、其他的批評標準都是從這個標準發展而來的,沒有這個標準,藝術作品就不可能成為優秀的藝術作品,甚至不可能稱為藝術作品,從這個角度說“最高的標準”,也是“最普遍的標準”、“最一般的標準的”意思。[ 《致斐·拉薩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47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下麵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最高標準”,拿日常一些的語言來說,實際上這個“標準”可以分成兩個方麵來解說:

一、作品的社會曆史內容。文學作品是反映社會曆史生活的,因此它反映社會曆史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就成了一個評價指標。為什麼我們說瓊瑤的作品隻是二流言情小說,而不是偉大作品呢?非常簡單,她的作品的社會曆史內含較少,隻是一味地寫男男女女、卿卿我我,從中看不到社會的變遷、風俗的變化、文化的發展、人生的艱難,一句話沒有生活的質地感、厚重感、沉重感,她沒有深入到生活的實實在在的方麵去,而是滿足於在躲在家裏虛構各種烏托邦情感故事。如何做到反映生活有廣度、有深度呢?這要求作家做到兩件事情,一是作家要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作家反映生活的真實程度如何?是否達到了對時代生活的本質真實?這是第一重衡量指標,如果作家是在粉飾現實、遮蔽現實,作家對生活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廣度,反之如果作家達到了“真實”我們就該說作家有了反映生活的廣度,因為這“廣度”的意思不是說作家要寫“大題材”、“涉及社會生活的麵大”,這都是表麵的,真正的廣度來自於對題材挖掘的能力,也許作家隻是寫了一個人物,但是作家通過這個人物真實地挖掘了其中具有人類整體一樣的東西,那麼作家就達到了生活的廣度。至於“反映生活的的深度”則主要是指作家對題材的處理方式以及在這個方式中作家流露出來的傾向性,這傾向性是否符合曆史發展的方向?是否符合人類的整體要求,是否是進步的?等等,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說作家的作品反映生活具有“深度”。

二、文學作品的藝術性。這個指標是看作家是否具有較高的才情、氣質、修養、創造能力,看他在作品中是否表現了較高的藝術技巧。在本書的《作品論》部分我們已經講到過不同類型的作品,其藝術性的衡量方式也不同;這裏我們要講解的不是對具體類型的文學作品的評價問題,而是最基本的評價。這個最基本的評價可以分成這樣幾個方麵來說:1、獨創性,這是看作家在作品中是否創造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圖式,其藝術形式是否具有創造性;2、適合性,這是看這形式是否是來源於內容的,是否和內容相得益彰,是否適應並更好地反映了內容;3、形式美,是否具有獨立的形式美感,這也是我們衡量一部作品藝術性的基本標準,形式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形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內在的要求,這個要求和內容有時候聯係並不緊密,如語言的音樂性、建築美等等,作品的語言是否具有音樂般的優美聲調,句段的排列是否具有建築般的美感,這些都是作品要考慮的,另外,結構上的勻稱、情節上的張弛、描寫上的細膩、情感抒發上的優美等等都具有獨立美感,都很重要。

總的說來,“美學和曆史”結合的原則是文學批評的最高標準。但是,具體到任何一部作品的評價,具體到批評家對任何一個作家的分析,文學批評的標準又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麵是指文學批評家和作家、讀者在主體地位上的平等商榷的關係,另一方麵也是指文學批評作為一種文學性形式,其準據具有和文學作品一樣的曆史相對性,它受到時代的製約、批評家個人主觀意識的製約,不存在超越曆史條件的絕對的批評。下麵就談談批評的相對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