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後記旅行之路,未完待續(1 / 2)

有關旅行,我看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活膩了的地方,並且在別人那裏大呼小叫,放大別人幸福的一種方式”。

我從小喜愛旅行。最早的時候是爹娘帶我出遠門,當我還是個小屁孩的時候,我的活動半徑就已經相當可觀了。當然,小時候估計我光顧著瞎玩去了,所謂的正事也沒記得多少,直到現在我也難以說明旅行到底給我早期的智商開發帶來過多少好處,但毫無疑問,旅行這顆種子已經深深地在我心中生根發芽,並在日後成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再加上我天生就是那種膽大包天無所顧忌的混小子,當我長大一些以後,更是如魚得水,隻要有假期,管他寒假暑假七天長假還是清明五一什麼的(反正三天假能被我“擴充”成10天),我幾乎全都一個人外出旅遊,目前足跡已遍布國內絕大多數省份,甚至踏出了國門。幸好旅行不是個壞愛好——說實話,現在我都常常在想,要是我的腦袋瓜裏全是些歪瓜裂棗想法的話那絕對太可怕了。

喜愛旅行的絕不止我一個,旅行為什麼會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風靡全國呢?顯然,旅行有它大大的好處,這個問題我已經想過無數遍,自認為已得到比較完整圓滿的答案,接下來請允許我以刻板的官樣語言敘述之。首先,交通事業大大改善了,畢竟這是一個當你眨一下眼睛都能錯過一列高鐵的時代,即使不引入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概念,一般人也能輕易地看出傳統的時空距離自然不再是問題,這是外因。其次,大家腰包鼓了,一句話,就是“購買力增強”,有錢還嫌沒地方花——看看旅遊旺季熱門景區那些摩肩接踵的可憐遊客就知道了,花錢買罪受都有那麼多人回應,這是旅行者的物質基礎與底氣。最後一點我認為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旅行對於一個人品性的塑造。旅行可以增長一個人的見識,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甚至人生觀,這些是旅行帶給旅行者最重要的內在改變。展開來講,在旅途中,旅行者可以欣賞到秀麗的名山大川,計算機桌麵一般的景觀自然是難得的視覺盛宴;在旅途中,旅行者可以了解風土人情,結交各路英雄好漢,學到很多知識,這對一個人人文素養的構建是很重要的環節;在旅途中,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與前一天迥然不同,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些什麼,顯然這樣的日子是新鮮刺激的,和平常那單調重複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條也是許多人上路的基本理由;在旅途中,當你發現許多沿途的居民,雖然物質條件遠遠不如你,但他們卻在平淡簡單的生活中活得那麼從容樂觀的時候,你自然會心生震撼,原來生活可以如此快樂純粹。

人類僅靠自身體力能獲得的最大速度,就是自行車的速度。自行車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發明的最成功的機械之一,這個僅有兩個輪子的奇異玩意兒早在18世紀末就已經現出雛形,幾十年後在巴黎世博會上終於是聲名鵲起,引起不小的轟動,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種方便輕巧的交通工具逐漸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早些時候人們以自行車代替步行,那是物質匱乏時代的無奈,時至今日,各種各樣新型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現早已使得自行車的地位大大下降。但是自行車並未從人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反而以一種新的麵貌出現,越發受到人們的青睞。自行車運動是一種很草根很健康的有氧運動,體力消耗大不到哪裏去,形式上也很簡單,入門門檻低,普及性強。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騎自行車本身可以與旅行完美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徒步太累太耗時,坐車太快太過輕鬆卻不見得看得清楚,自行車的節奏恰好介於兩者之間,你既不會錯過沿途的風景,速度又不至於太慢,實乃旅行的上佳選擇!我了解自行車運動也算比較早,但真正親身接觸它,也隻是有一次突發奇想,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騎著我當時那200塊錢的小破車在上海郊區轉悠了一圈,覺得這樣的旅行方式很爽,從此以後愈發不可收拾,在出發前騎行總裏程已經積累到了好幾千公裏。但實際上,我不是倒騰自行車的行家,我能做到的也僅是補胎外加一些簡單的拆卸工作,幸好一般人也用不著學會更複雜精深的,有困難就找民警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