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閱讀長城(2 / 2)

毫無疑問,今天的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中國的發展已經不隻關乎到中國自身的命運,也關乎到世界。我們需要新的戰略思維,以實現民族的發展利益。在修築長城的冷兵器時代,戰略拓展可能意味著疆土和地域的擴充,意味著民族間的征伐和臣服,但在今天的科技文明時代,全球化、信息化可以說已經完全改變和重塑了任何一個國家的戰略空間。從金融戰爭到太空武器,從文化輸出到技術殖民,“戰略”在多個層麵上甚至讓傳統的國界失去了意義。今天的戰略利益,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就是人類的總體利益,在這樣的總體利益中,又包含著因發展程度和發展水平差異出現的諸多矛盾。曆史經驗告訴我們,集團、國家間的利益嚴重糾葛衝突,往往會兵戎相見。麵對這複雜的曆史環境和現實因素,如何既實現自身、一國戰略利益的拓展,又不悖人類曆史發展的趨勢,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卓越的政治智慧。

毛澤東在《清平樂·六盤山》一詞中有雲:“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這個“長城”是什麼?是中國人民擺脫近代以來被加諸的苦難曆史,實現民族獨立自主的夢想!擺脫被奴役、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實現國家的統一,這是民族生存發展中整體性、曆史性思維中的一大步,而這本身就是至關重要的戰略利益拓展。如何保證社會健康發展,實現國富民強,在當代世界格局中,發揮自己文明傳統中的獨特影響力,並最終把我們的立國初衷、我們對和諧世界的追求變成現實,則是更加宏偉的戰略任務。實現和維護這一戰略利益,對我們自身來說,意味著不斷的科技創新、製度創新和物質文化的極大豐富;對世界而言,意味著政治影響力的增強,文化價值觀的傳播,與其他民族、利益集團和政治體係間的共存。

記得去年隆冬時節,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來華訪問,曾見各大媒體刊登一幅他在長城上獨自遠眺的圖片。我不知道,這個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的領導人,到長城上想看什麼,又看到了什麼?他隻不過是要做一回概念意義上的“好漢”呢,還是試圖了解他匆忙光顧的這個國家?顯然,他觸及到的隻能是非常表麵的長城,是文物意義上的長城,他未必了解另外一個“長城”,那就是包含著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和平發展這一樸素願望的“長城”。因為他仍在根據美國自身、乃至他本人所在黨派自身的固有思想邏輯和利益需要而行事——回去後不久即不顧中方反對,高調會見達賴喇嘛,又批準向台灣出售數量巨大的軍火。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現實,就是我們今天生存發展的具體環境——當對內祈求民族和諧、國家安定的夢想和對外期冀和平發展空間的願望不被了解,甚至根本不會得到尊重時,我們就還是需要一個“長城”,以正義的方式表明心中的善。

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其《中國史敘論》中,曾經對中國的大曆史作過如下分期:“自黃帝以迄秦之統一,是為中國之中國”,“自秦一統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自乾隆末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梁任公更多的是從民族國家形成、地區勢力影響,自然也是從我們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空間的角度來觀察曆史的。雖然在他發表自己看法的年代,因信息技術而導致全球一體化的世界圖景尚未出現,但他的基於中國本體的曆史意識我們仍有必要予以尊重:“世界之中國”的含意不一定是自大,但可以是自強。如此說來,“長城”其實又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社會理想工程的構想,我們仍會繼續擁有它,並且維護它、珍視它。

不到長城非好漢,中華民族的古老夢想仍將繼續。

選自《解放軍報》2011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