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吳歌甲集》序(2)(2 / 2)

前代的民間歌謠集,據淺陋的我所知道的,有周孔丘編輯的(?)《詩三百》(此書古名如此,真是“有典有則”,賢於後起之《詩經》一名遠矣),漢劉歆跟班固著錄的“代趙之謳,秦楚之風”(見《漢書?藝文誌》),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清華廣生編輯的《白雪遺音》。劉、班著錄的,今皆不傳;孔、郭編輯的,年代久遠,用語與今大異,現在隻能作為古文文學讀了,且其中也不盡是民間歌謠。惟華氏編輯的,離開現在不過一百多年,確是近代的民間白話文學,此書傳世絕少,我隻見過鄭振鐸先生選錄的幾十首(見《鑒賞周刊》)。據鄭先生所說,全書隻有七百多首,我想這不過是民間文學的“九牛之一毛”而已。所以搜訪各地的民間文學,把它寫出(民間文學,什九皆是“口耳相傳”,其“著於竹帛”者蓋甚鮮),一部一部的印成專集,這都是咱們的責任哪。

這《吳歌甲集》,是咱們現在印的專集的第一部。頡剛先生!您做這事的首開風氣者,厥功真不細呀!繼您此書而將印行的,據我所知,有台靜農先生的《淮南民歌》,張直覺先生們的《南陽民曲選》,宮璧成先生的《北京平民歌謠》,還有白啟明先生跟常維鈞先生,聽說也有編成的民間歌謠集。從今以後,蒐訪無厭,層出不窮,民間歌謠,方言文學,蔚為大觀,猗歟盛哉!

頡剛先生!我不能再胡扯瞎撩啦。我把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辦法再向您嘮叨一下子,就算“曲終奏雅”吧。

我是主張表示白話應該用拚音文字的。正式的拚音文字,我以為應該用通行世界而又富於變化性的羅馬字母製成。但這是後話,現且不表。過去的文章,已經用漢字寫定了,以後自然也離不了它。但它沒有標音的記號,形聲字的“聲”,即使在造字時與注音字母有同樣的功用,可是到了後來,聲音變遷了,這功用就完全失去了。看了漢字,要想讀出一個音,尚且做不到,何況講到方言文學,各字都該照方音讀出,一個漢字,可以有幾十幾百種讀法,若不給它注上音,怎樣能讀呢?欣賞一種文學而不能讀它出來,這是何等氣悶的事!所以我認為以後凡漢字的書,都該記上音,而民間文學,因為是方音方言的緣故,尤其非記音不可,最好把全文用音拚寫,與漢字並列,仿佛“中西《四書》”那樣,以資對照。

蘇州的音標,等到“國語羅馬字”製定以後,我打算來做一套“蘇州羅馬字”,這是用字母表明聲調(即平上去入)的。近來我先做了一套“蘇州注音字母”,已經寫奉。這套蘇州注音字母,因為印刷上的不便,不能標明聲調,這是一種缺點,現在姑且用它來拚寫本書中第十八首歌,這不過做一個例子罷了(蘇州讀入聲字,跟平上去聲很不同,不能不有聲調的標明,今於音後加“ㄏ”以表之)。

螢火蟲

螢火蟲,

夜夜紅。

嗯篤娘拉裏,

嗯篤爺拉裏,

三根頭麻繩吊拉裏。

有銅錢,

贖子去;

嘸銅錢,

隻好放拉裏!

ㄧㄡㄏㄨㄖㄨㄥ

ㄧㄡㄏㄨㄖㄨㄥ,

ㄧㄚㄧㄚㄨㄥ。ㄋㄉㄛㄏㄏㄧㄤㄌㄝㄚㄏㄌㄧ,

ㄋㄉㄛㄏㄧㄚㄌㄝㄚㄏㄌㄧ,

ㄙㄝㄍㄣㄉㄡㄇㄛㄖㄣㄉㄧㄠㄌㄝㄚㄏㄌㄧ。

ㄧㄡㄉㄨㄥㄉㄧㄝ,

ㄖㄛㄏㄗㄑㄧ。

ㄇㄉㄨㄥㄉㄧㄝ,

ㄗㄜㄏㄏㄠㄈㄛㄤㄌㄝㄚㄏㄌㄧ!

這首歌要是不記明讀音,一個北京人看了漢字,用北京

音讀之曰:

ㄧㄥㄏㄨㄛㄔㄨㄥ

ㄧㄥㄏㄨㄛㄔㄨㄥ,

ㄧㄝㄧㄝㄏㄨㄥ。

ㄨㄉㄨㄋㄧㄤㄌㄚㄌㄧ,

ㄨㄉㄨㄧㄤㄌㄚㄌㄧ,

ㄙㄢㄍㄣㄊㄡㄇㄚㄕㄥㄉㄧㄠㄌㄚㄌㄧ。

ㄧㄡㄊㄨㄥㄑㄧㄢ,

ㄕㄨㄗㄑㄩ。

ㄨㄊㄨㄥㄑㄧㄢ,

ㄓㄏㄠㄈㄤㄌㄚㄌㄧ!

(不認識“嗯、嘸”兩字的,隻好讀它們的半邊——“五、無”兩字之音。)

豈不要叫人絕倒!所以我覺得要全體記音才好。頡剛先生!卓見以為然否?

疑古玄同序。

1925,9,2,初成,

1926,2,8,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