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小小說文體的規範性(代後記)(1 / 2)

陳振林

什麼是小小說,這是個看似簡單其實卻難回答準確的問題。小說,這種對比詩歌、散文、戲劇而言更為強勢的文學體裁,按篇幅分類,依次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可是,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比短篇小說篇幅更為短小的小說,我們應該給它一個什麼名稱呢?

有人叫它“次短篇小說”、“極短篇小說”、“微篇小說”、“微型小說”、“小小說”、“短小說”、“精短小說”,也有人叫它“一分鍾小說”、“一袋煙小說”、“迷你小說”、“掌上小說”、“拇指小說”、“米粒小說”、“瞬間小說”、“鏡頭小說”、“瞳孔小說”、“焦點小說”。這些說法應該都有道理,因為這些說法都揭示了這種小說的本質特點,那就是“小”,是一種很“小”的小說。但是,還得給它一個最正式的名稱。按照人的思維習慣和人們在生活中的語言習慣,最通俗最易記最受歡迎的當推“小小說”這個說法。

我們就可以給“小小說”這種文體這樣抽象定義:小小說,也叫次短篇小說、極短篇小說、微篇小說、微型小說、小小說、短小說、精短小說、一分鍾小說、一袋煙小說、迷你小說、掌上小說、拇指小說、米粒小說、瞬間小說、鏡頭小說、瞳孔小說、焦點小說,是“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按篇幅分類,排在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之後的篇幅最短的小說。

小小說這種文體具體有哪些規範性呢?

首先是篇幅短小。曾有人對小小說的篇幅作過調查,將近年來頗有影響的100篇小小說的篇幅進行統計,抽取篇幅較長的一篇統計字數為2069字,最短的篇幅隻有576字。介於1200字到1700之間的有76篇。基於此,我們認為,小小說的篇幅最好是1500字左右,長一點的不要超出2000字,短一點的不要低於700字。超出了2000字的小小說,你不妨就叫它“短篇小說”;低於700字,完全可以叫它“螞蟻小說”了。現在有不少人寫小小說有這樣一種傾向,就是將小小說越寫越長,以為寫長了,小小說就寫好了。其實,篇幅的長短隻是小小說外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其主題,是其思想性。一個聰明的小小說作家,是很會將自己的作品控製在1500字左右的。

著名作家王蒙說:“小小說是一種敏感,從一個點、一個畫麵、一個對比、一聲讚歎、一瞬間之中,捕捉住了小說——一種智慧、一種美、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一種新鮮的思想。”這裏,“一種敏感,從一個點、一個畫麵、一個對比、一聲讚歎、一瞬間”就是在說小小說的“小”。而“一種智慧、一種美、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一種新鮮的思想”就是在說小小說之“小”的具體特質了。

第二,小小說要有小說的特征。小小說是“小說”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理所當然地要有小說的特征。日本著名小小說作家星新一認為,小小說“必須具有立意新穎、情節嚴謹、結構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內要概括出普遍小說應具有的一切。所以,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在小小說創作時應該或多或少地會體現。人物形象的塑造,照樣是小小說的主要任務之一。當然,有的時候,小小說作家是可以弱化情節,是可以一句話點示環境,是可以限製人物出現的,這就是小小說的創作技巧問題了。

小小說大師楊曉敏曾說:“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也是一方天地。”這就是說,要在小小說的篇幅內使情節雲舒雲卷,伸縮自如;人物形象鮮明,特點突出;結構合理,有恰當的環境描寫;行文完整。

故事化傾向是小小說丟失小說特征的元凶。誠然,一個小小說作家首先是個構思故事的高手。小小說中有故事,但小小說不隻是故事。小小說中,故事的情節是相對弱化了的。作家穀凡說:“我不欣賞把小小說寫成故事化的那種,因為小小說它首先應該要求有情節、有深意、結構美,其次才是故事的問題。”小小說偏重的是從故事中提煉出來的“意”,而不是用大量的篇幅去講述故事。故事的敘事風格、立意取材、情節設置都是取悅於讀者、圍繞大眾展開的。甚至,故事的語言明顯傾向口語,傾向方言。講述故事,借用的是通俗的語言,直接導致小小說特征的丟失。有的小小說過於抒情,寫成了當下看似流行的小品文;有的小小說有多處議論,存在著雜文化傾向。小小說就是小小說,有著小說的特征,它不是故事,也不是小品文,更不是直接抨擊社會的雜文。小小說的這種通俗化趨勢使小小說成功地與大眾的閱讀心理接軌,對整個小小說文體的推動與發展應該說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通俗化的缺陷更大,它使小小說藝術含量淡化,使小小說與雅文化的距離悄然拉大。倘若走向了俗的極致,就會丟失小小說作為小說藝術的某些特質,會因為其追求大眾或追求流行失去了它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