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屐痕
整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建築森林”中,確實已經很難擺脫心靈的“圍城”了。隻有到了夜晚,遠離了喧囂,心靈才能複歸寧靜,一切瑣碎雜亂的事暫且擱置。在靜靜的夜,泡一杯清茶,捧一篇精致的美文。放一段輕音樂,讓那抒情的旋律浸潤心靈,洗去白日的浮躁,讓那精美的詞語、優美的意境在血液裏千纏百繞輾轉反側。這種夜讀,還真是人生的一種享受。
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中勸人們找到“文學上的愛人”。他說:“世上原有所謂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個人必須從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尋和自己性情相近者。”這話是對的。一個人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如同交到知己朋友,共歡笑同灑淚,或拍案擊節,或喟然長歎,或愴然淚下,咀嚼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悲歡離合。特別是當他(或她)用細膩而疏朗的筆法寫出自己胸中那點隱隱約約的情緒時,心裏真有一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儀的痛快。這時他所說的話就是自己想說的話,他的喜怒哀樂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自己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就都不再那麼值得認真了!
書是人類精神上的營養劑,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讀書可以使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回歸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它能使人摒棄功名利祿、塵世煩憂,如老道神人忘情於山林,它能使人風度高雅,氣宇軒昂,這勝過服飾上的奢華或家宅中的堆金積玉。而它之能使人有恬淡寧適、心安理得的快樂,更絕非終年孜孜為利、唯恐失去存款的人們所可比擬。
讀書,為的是讓生命多一份生氣,多一份活力,多一份創造。哲人說過:“世上最艱巨的使命是什麼?是思考。”而思考離不開讀書。
讀書需要一種意境,而深夜讀書最愜意,此時四野無聲,書房便成為心靈的驛站。順手捧起心愛的書,總是喜不自禁,以單純的心境漫遊於書的世界。魯迅的凝重沉鬱,讓我對人生多了幾分思索;朱自清的清麗婉約,使我對人生有了一份美好的情感;托爾斯泰的博大精深,讓我多了幾分人生的體驗。
讀書需耐得清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讀書是一種經曆,一種苦旅,征途漫漫,孤獨常伴,心靜如水。唯如此,才能明目省心,窮理悟道。但我也曾懷疑過,讀書是否是一種奢侈、一種浪費?在現代商品經濟時代,讀書似乎是一種最不產生經濟效益的事。有人曾說:“讀什麼勞什子書!還沒有看穿嗎?”於是棄學經商,焚書學藝,腰別BP機,言談股票房地產。我也曾一度遊移、徘徊於都市膨脹的物質欲和萎縮的精神追求,在矛盾夾縫中尋找依憑,三百六十行幾乎想了個遍,還是書中自有樂趣生。
書,拓寬了我的生命時空,一個個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不斷映現在我的教學中,我一次次在課堂裏催發痛苦和喜悅,製造笑聲和眼淚。我努力使自己和學生成為一本有智慧有情味的“書”。也許安於清貧、耐得寂寞已成積習,也許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還有更好的風景,命中注定我得不斷地尋覓和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