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短暫的,記憶是永恒的。母親一生從未出過遠門,去年利用國慶節放假,二弟帶著雙親去了趟北京。國慶期間的北京遊人如織,頤和園裏滿滿的遊人盡情地欣賞著迷人的風光,享受著幾百年以前帝王將相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母親壓根不知道頤和園是什麼地方,盡管二弟一遍又一遍地解釋這是昆明湖、那是萬壽山,母親還是全然不知,每走一個地方總是那一句話“這個地方真好”。盡管她老人家話語不多,但從母親那布滿笑容的臉上,可以看出她有多麼的高興,她要把親眼看到的北京裝在心裏。回來之後,母親把北京之行看成一件久未遇到的新鮮事,時不時地向親戚鄰裏敘說,北京之行將永遠留在母親的記憶之中。
感情是要在長期相處的默契中加強的,即便父母子女之間也是如此。麵對麵拉家常,甚至是默默相對,那些動作表情,聲音氣息,都會轉化為一份情意。有時,看著他們,意識忽然會產生一瞬間的恍惚:眼前這一雙年邁老人,就是為我們弟兄提供衣食、撫養長大、又挨個兒供三人讀完大學的生身父母嗎?記憶中,他們也曾精力旺盛,健步如飛,笑聲朗朗。在家鄉那個狹窄的小院裏,在幾間擺放著最簡單家具的房間中,在自己常年耕種收割的土地裏,他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用他們從牙縫裏節省下的一點積蓄來維持一個大家庭最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百般籌劃算計,節衣縮食,但有時仍不免愁腸百結。
我開始自責,為在過去的許多年中,回家次數太少,有時因工作忙碌,卻很少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回家陪陪父母。還有,是基於那個年齡段特有的錯覺,總覺得未來的日子會很長,一切都來得及。
回頭想來,生活中會有多少不易覺察的盲區啊。隻有時間的流逝,才會讓我們慢慢意識到。因為這種遲來的覺悟,有時會留下終身不可彌補的遺憾。我心中感到十分愧疚,然後又感到慶幸:好在尚有機會彌補。父母搬來這裏,空間距離大大壓縮了。其實,另一種變化更有意義,那就是心理距離的縮短乃至消失,但這點卻是慢慢意識到的。固然是因為住得近了,很容易就可以坐在一起,但關鍵還是在父母子女雙方,都已經到了那個輩分年齡的界限被打破的階段了。人生際遇、感受隨著歲月流逝而增添、調整,相互重合的區域越來越多,共同的話題自然也多起來了。“多年父子成兄弟”,我對這樣的話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五
父母一生給予兒女關愛最多,對子女要求最少。父母那份血濃於水的博大而無私的親情之愛,我們做兒女的永遠難以償還。多少次徘徊在故鄉那窄小的土路上,似乎看到父母親鋤禾晚歸的身影;耳畔回響起《詩經·小雅·蓼莪》裏那古老的歌謠:“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看著我們成家立業,而當他們真正到享受天倫之樂時,卻不知不覺走到了人生的暮秋。他們一步步走遠,終有一天會徹底地離去,陰陽暌違。仔細想來,這實在是一件在心理上難以接受的事情。一旦父母離去,對我們而言,也就是塌下了一層天,撤去了一種生命的支撐,割斷了一條連接這個世界的牢固的紐帶。我們內心深處會有一處被抽空的感覺,存在的根據也會變得恍惚可疑。對於一顆敏感的心靈,即便生活成功美滿,一切都很如意,這種虧缺感也是無法被填補的。說到底,那是一種永遠還不清的深沉的感情債。
有一句古語說得好,“子欲孝而親不待”,這是人生的最大憾事。趁父母還有能力行走,還有能力享用生活中小小的滿足、在他們看來近乎奢侈的所謂的“享受”,讓我們做子女的多給予他們生活的關愛、心靈的關懷、精神的慰藉吧,這樣,我們才不會在人生的未盡之路上抱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