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醫者答疑(2 / 3)

(1)增加胃腸道的負擔。胃腸道負擔太重,而且得不到休息,長久之後,運化便失常,運化失常便是胃腸脹滿不適,許多孩子晚上睡眠不安穩,或者難以入睡,指著肚臍周圍說不舒服,這就是睡前喝奶的不良習慣養成的,胃不和則臥不安,讓孩子的腸胃得到休息,這才能保證孩子的睡眠以及保護孩子尚在發育的“後天之本”—脾胃。

(2)尿液增多。液體食物的增多,直接導致了夜間尿液的增多,也直接導致了睡眠質量的下降,這點不再繁述。

(3)積熱太多。本書已經提到,長期以奶為生的孩子,養得好的可以長得高大,白白胖胖,這說明牛奶他受得了,他的體質受得了這種食物,這種食物吃進去營養豐富,也能夠正確“補給”孩子所缺的東西。可是,有不少孩子,養得越來越小,不吃,不睡,異常煩躁外,而且病特別多,肺炎、腹瀉、濕疹等過敏性疾病頻繁發生。這說明孩子受不了牛奶,他需要更換另一種主食。而對於這種受不了牛奶的孩子來說,一般都能夠猜測到家長熱衷給入睡前的孩子喂奶,認為孩子養得小,長得不好,是因為營養不好,也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了孩子積熱更多,更加煩躁。再者,晚上奶粉喝太多,胃腸不但得不到休息,而且濕熱越來越重,舌苔越來越厚,孩子厭食的症狀更加明顯。因此,正是這種喂養習慣問題,導致孩子喂養失當。

13.孩子睡前喝奶有利於睡眠嗎?

前麵的幾個問題解答已經詳細回答了這個問題,睡前喝奶以及睡後提尿,都是不利於孩子睡眠的。所以日常的作息習慣與生活習慣,家長們要科學地製定。

14.孩子打鼾怎麼辦?

有一些家長經常會開著玩笑問醫生:“醫生,孩子睡覺打鼾比我還響呢?”這時我就會說出一些讓孩子家長警惕的話,“打鼾不要輕視,這對孩子以後的發育並不好,得提早檢查才行。”我這不是危言聳聽。下麵就開始介紹下孩子為什麼會打鼾和打鼾對孩子有什麼危害吧。

引起打鼾的因素很多,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腺樣體肥大。什麼是腺樣體肥大?腺樣體是位於鼻腔後麵鼻咽頂上的一團淋巴組織,也稱為鼻咽扁桃體,它和扁桃體一樣,肩負著人體的免疫防禦功能。孩子出生後,腺樣體生長發育活躍,到六七歲時達頂峰,進入青春期後達漸萎縮退化,成人時基本消失。

如果小兒抵抗力弱,經常感冒,可引起腺樣體發生炎症而變得肥大,易堵塞呼吸道,使呼吸道經常處於狹窄狀態,影響通氣。由於呼吸不暢,孩子便張口呼吸,這樣氣流通過咽腔時,振動了軟齶或懸雍垂,就會出現打呼嚕聲。

另外,引起打鼾的因素還有扁桃體炎、腺樣體肥大、慢性鼻炎、鼻息肉等。

我認為,孩子打鼾,最好到醫院耳鼻喉科進行檢查,因為孩子打鼾不能忽視的最大問題就是——通氣的障礙。打鼾有幾大危害:

(1)容易引起咽炎、扁桃體炎以及上呼吸道炎等。孩子因通氣問題,需要張口呼吸,空氣的許多病菌沒有經過鼻的“過濾”,而是直接進入了口腔,這容易引起口腔以及呼吸道的炎症。

(2)生長發育。孩子睡覺由於通氣的問題,睡眠質量必然會大受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差,勢必引起生長激素的分泌,久之便直接影響生長發育。

(3)智力發育。這是孩子最為嚴重的。孩子由於通氣障礙,一般來說,給打鼾的人做個睡眠測試後,大腦之中的氧含量是少於正常人的,更不用說小孩正處在大腦與身體發育的時候。在大腦發育、認知與智能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睡眠質量得不到有效改善,直接影響的便是孩子的智力。

從上可知,孩子的打鼾,家長們不可以輕視。

15.我家小孩身體虛弱,每到晚上就出虛汗,這怎麼辦?

每逢氣候和暖的日子,就能聽到很多家長的抱怨:“孩子出汗多!”、“又補鈣,又喝小麥泥鰍湯,就是不見好轉”、“我家小孩身體虛弱,每到晚上就出虛汗”。

那麼小兒汗多是病嗎?首先,我們從汗液的形成談起。

每個人身上都有大汗腺和小汗腺。每平方厘米皮膚上有43~339個汗腺,其數目多少因年齡、性別、人種及部位而不同。小汗腺集中的部位是額部、腋窩、頸部。小兒體表麵積相對比成人大,汗腺分布的密度也相對大於成人,因此,出汗是兒童散熱的主要方式。出汗是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出汗倒是病態。另外,植物神經的功能亦因人而異。兒童時期心率較快,新陳代謝相對旺盛,交感神經的調節處於相對興奮狀態,因此小兒有出汗較成人多的特點,尤其在夜間剛入睡的時候更為明顯。所以家長沒必要對孩子的生理性多汗過於擔心,隻要孩子麵色紅潤,食欲正常,睡眠安穩,就不是病。

那麼什麼是病理性的出汗呢?當孩子出汗有特殊的味道:如鼠尿味、酸性味,就要警惕苯丙酮尿症、風濕熱等病;當孩子夜間出汗多伴有消瘦、咳嗽,要警惕結核病;出汗多伴有麵色蒼白、頭暈、乏力,要警惕心肌炎;出汗多伴有夜啼、厭食、骨骼畸形,要警惕佝僂病。總之,病理性出汗見於慢性虛損性的疾病,應經醫生全麵檢查作出診斷,切忌胡亂投藥,多飲老火湯、泥鰍湯並無益處。

16.我的嬰兒每天都在哭,可是我並不知道他在哭什麼?

跟上麵談到的一樣,這是新媽媽最為著急的一件事情,特別是沒有長輩們的情況下,新媽媽肯定緊張得坐立不安,而且她的緊張感也會傳遞給正在哭鬧的孩子。孩子越是哭鬧,家長們越緊張,於是每次看見新媽媽滿頭大汗地過來醫院求診之時,我便想在這書裏麵詳細教教新媽媽們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嬰兒的哭是一種不愉快的消極反應,在嬰兒學會語言之前,哭聲是表達需要的唯一方式,這也是在給新媽媽傳遞一個信號。一般來說,嬰兒啼哭有5種原因:

(1)饑餓。饑餓是孩子比較常見的啼哭方式,也是新媽媽們比較容易想到的原因。孩子需要正常的飲食,並且營養固定,他的各種細節習慣都來源於母親的喂養習慣。所以作為母親要定時定量給孩子進行喂養,盡量不要超時或者不定量。一般饑餓的孩子在滿足食物的時候,會立刻停止哭鬧,這也是診斷孩子因饑餓啼哭的最好詮釋。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除了生理性的饑餓,孩子還有以下幾種饑餓。

(a)皮膚饑餓。

孩子需要新媽媽們滿懷愛心的撫摸,作為父母應在工作之餘多與孩子接觸。兒童保健專家認為,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離不開父母的親密撫摸,具體可采用抱、按、捏等方式。

(b)情感饑餓

咿咿呀呀的嬰兒不會像我們大人一樣可以有多種方式來表達生氣、憤怒、不滿等不愉快的情緒,但這不等於他們沒有負性情緒的體驗。當他們需要母親的擁抱時,或者他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們會用哭聲來表達這種情感需要,如果他們需要摟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哭聲就會戛然而止,臉色隨之“由陰轉晴”,甚至“彩霞滿天”。當然,寶寶的這種情感饑餓完全可以來自不同的情感需要:

生理需要的哭:生理需要的哭往往可以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尿布髒了或濕了、餓了、渴了、太熱了(會流汗)、太冷了(手腳冰涼)、太吵了、光線太亮了或是太暗了。寶寶這些基本生理需要的哭泣,是比較好解決的,隻要滿足寶寶的要求就可以了。

照顧需求的哭:難帶的寶寶,往往會發出需要別人照顧的哭。這些寶寶黏人,易受驚嚇,性格上比較敏感,適應性差。照顧需求的哭聲比較小,甚至會盯著大人或伸出雙手,就表示他隻是想要抱抱,想要有人陪他玩。

(c)知覺饑餓

隨著寶寶的長大,他們開始對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顏色、形狀甚至空間位置都會被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到處都十分新鮮的世界。可以想象,這時如果孩子的知覺發展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產生“知覺饑餓”。抱著小寶寶走出家門,置身於大自然的廣闊天地時,他們會表現出無比的高興與激動,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咿呀作聲,兩隻小手不停地揮動。奧妙何在?原來大自然的聲、光、色、形等新鮮事物,迎合了他知覺發展的需要,滿足了他們的“知覺饑餓”。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不妨給孩子鋪墊一個美好的環境,如在小床或搖籃前擺一隻魚缸、吊一隻鳥籠或懸掛彩色畫片,或抱嬰兒到室外直接觀賞大自然,讓小寶寶的視、聽感官“吃飽喝足”,這樣既滿足了他們的知覺饑餓,又能健腦益智,可謂一舉兩得的美事。

(2)瞌睡。嬰兒的睡眠時間很長,基本上屬於吃飽就睡,睡了就吃的狀態。作為家長,要注意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睡眠,避免嘈雜的環境和人為的幹擾,更要避免弄醒睡夢中的孩子,如果睡眠質量得不到滿足,對孩子的身體會產生不少影響,而且啼哭時間會更長,更頻繁。盡量哄啼哭中的孩子入睡,讓孩子補充屬於他們的睡眠,同時讓孩子的心理平複下來,這點很重要。

(3)身體不佳。由腹痛引起的啼哭我前麵已經提到過,這也是許多家長前來就診最常見的原因。孩子一直啼哭,不吃也不睡,任何安撫都無法滿足,不得安寧片刻。假如孩子哭聲比較尖銳而淒厲,或握拳、蹬腿、煩躁不安,無論如何抱也無法搞定,這就可能是因為孩子身體不佳引起。而引起身體不佳的最常見原因就是腹痛,所以家長先自行在孩子腹部上給他摩摩,或者用一些藥油擦擦,如果孩子仍舊哭鬧,並有發熱、腹瀉等症狀,那麼最好到醫院就診,作詳細檢查了。

(4)心理不適。這關係到小兒的心理。一般來說,引起嬰兒不適常見的原因就是,嬰兒的恐懼。這種情緒會引起兒童的緊張感,造成逃避和退縮。一般來說嬰兒的恐懼可分為:

(a)本能的恐懼。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反射性反應。這種恐懼多半是由於大的聲響、突然地位置變化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

(b)與知覺和經驗相聯係的恐懼:這是一種不愉快或者痛苦的經驗,比如說:被開水燙過,被陌生人嚇過,被貓狗抓過等等,所引起的懼怕反應。

(c)怕生。這是一種由於陌生人接近而引起的恐懼反應,這種恐懼在嬰兒6——8個月時出現。這種情緒也稱為陌生人焦慮。

(d)預測性恐懼:這是一種由想象引起的恐懼,比如說害怕黑暗,害怕環境改變等等,大一點小孩有害怕“狼外婆”等等。

(5)感到無聊。這點也許許多家長都能夠在無形之中解決。嬰兒在下麵幾種情況下會感到無聊,比如說,周圍的安靜,無人說話談笑,更無人輕輕愛撫他等等。這時他會感覺到無聊,於是便啼哭起來,不過這種啼哭比較容易解決,新媽媽們輕言細語的安撫便可以讓孩子很快冷靜下來,讓孩子得到安全感。這跟以上提到的皮膚與情感饑餓有很大關聯。

以上便是嬰兒一直啼哭最為常見的原因,如果是身體原因,家長們應盡量提早讓孩子進醫院檢查;如果是身體以外的原因,新媽媽們心裏應該有一個譜,可以按以上所述的一些方法進行解決。

17.為什麼別家的孩子很乖,吃飽就睡,而我的孩子卻經常哭鬧呢?

這個問題關係到先天與後天,先天往往由遺傳所決定,而後天往往是由養育、教育等方麵決定。我想就從這兩方麵來看分析吧。

1.先天,也就是遺傳的問題:

有些孩子很乖,吃飽就睡;有些孩子經常哭鬧,生活沒有規律;有的孩子雖然哭鬧,但容易安慰。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這種差異是由先天氣質決定的。它可以表現在兒童時期的遊戲、交往等各種活動中,有相當的穩定性,與遺傳有關,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性格的核心。一般來說兒童的氣質類型分有以下5大類:

(1)平易型(隨和型、容易撫育型):

平易型特點為生物活動有規律,對新刺激(如陌生人、物、景)的反應是積極接近,對環境的改變適應較快,情緒反應溫和,活潑可愛,情緒良好,看見陌生人常微笑,睡覺前及睡醒後不哭吵,有時也哭吵,但容易安慰,能接受新事物,反應敏捷或適度。

(2)麻煩型(困難型、難撫育型)

這種氣質類型的孩子生活節律不規則,飲食、大小便、睡眠無規律,對新的刺激反應消極、退縮、回避,環境改變後不能適應或適應較慢,情緒反應強烈,而且常為消極反應。遇到困難時反應更為強烈,不易接受安慰,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固執,難與他人相處。

(3)發動緩慢型(緩慢型)

不活潑,膽小怕事,有逃避性,對新的刺激反應不強烈,常為消極反應。對事物缺乏興趣和競爭性,適應能力差,活動低水平,反複接觸後方可慢慢適應。

(4)中間型氣質:

這種氣質類型兒童的日常活動量適中,活動水平與其他幼兒無差異。睡眠、進食、大小便等活動有一定的規律,對來自體內外的刺激反應適中,不會有激烈的反應也不會反應遲鈍。在新環境中有一定程度的探究行為,探究新鮮或陌生的事物。一般情況下,不會表現出較明顯的退縮行為,與小朋友可以友好相處,但也免不了會出現合作不愉快,在養育或帶領過程中不會顯得非常困難。

所謂“脾氣難改,稟性難移”,作為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先天遺傳的氣質類型是不易改變的。但兒童的發展傾向和結果則取決於後天的教育、培養、環境因素影響和自我鍛煉,是具有可塑性的。下麵便談談後天問題。

2.後天問題又分為養育、教育與培養。

臨床上許多煩躁不安的小孩子過來問診,一般來說,看到頭發“怒發衝冠”、煩躁易鬧、不吃不喝,睡眠不佳、大便不正常等症狀,大家應該都會從本書中得到這個病名——疳積。對。這類型的孩子氣質上多為麻煩型人物。這跟家長的養育有很大關係,特別是飲食結構,本書已經說了很多這方麵內容,不過臨床上對於糾正這類麻煩型人物,改變這種煩躁不安以及吃、睡等症狀,中藥加上針四縫、捏脊的效果不錯。然而,這糾正的不過是孩子的外在症狀,真正要讓孩子在認知以及學習等能力方麵有所突破,則需要更多的家長教育以及引導。

所以,父母要針對自己孩子的氣質特點,通過各種教育手段,發展其氣質類型中的優勢部。什麼叫做優勢部呢?就是孩子最為優勢的部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不可能完美,但是總會有一方麵是高於其他值,或者高於普通人,隻要在這優勢的地方下工夫去培養,往往能夠讓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下麵會談到智商問題,我會再具體解釋。

對於平易型的嬰兒,教養起來就比較舒心,他們對各種各樣的教養方式都非常容易適應,甚至能夠主動配合家長,這種先天稟賦佳的孩子,不論是身體還是智商開發都會讓家長滿意;而對困難型的嬰兒,則需要新媽媽與爸爸們特別多的熱情、耐心和愛心,理智地克製自己的煩躁,采取適合其特點的、有針對性的方法,才能使這些孩子健康地適應社會。特別是不要讓自己的不良習慣影響了孩子,比如說壓製自己煩躁的脾氣。記得有一個故事,丈夫在工作中受了委屈,於是回來把氣撒在妻子身上,妻子受到委屈,又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最後委屈得去踢了狗,狗則非常無奈地走開了。這就是情感傳遞,記住教育孩子之時,一定要耐心,要用充滿愛心與感恩的心去傳遞一種偉大的愛。這也叫做大愛,特別對於困難型的孩子。

對遲緩型嬰兒教養的關鍵,在於讓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點去適應環境。家長們不要給他們施加壓力,多鼓勵他們去嚐試新經驗。對這種類型的孩子每一點進步與成長,都要表揚,都要鼓勵。不要隨便叫罵,更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耐心的教育與循循善誘,是家長們針對這類型氣質孩子的最好辦法。

18.我給我的孩子報了不少興趣班,但是他好像學什麼都不太行,這智商不高是否可以用藥補補呢?

許多家長會一臉幽怨地帶著認為其“怒其不爭”的孩子過來看病。一進來就希望我開藥,開什麼藥呢?嚷著要給孩子開“補腦”藥。家長的心願無非就是讓孩子聰明起來,最好把孩子補成下一個天才。這讓我好奇怪,如果“補腦”藥那麼靈驗,那不個個成了天才?

其實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少家長,內心都有這樣的心願:希望孩子能夠超過自己,並實現自己沒有完成並且沒有機會完成的心願。於是,普遍認為對“智力投資”就得從娃娃抓起。特別是現代的新媽媽們,為了讓孩子日後能夠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生存,更受許多電視、報紙等媒體廣告的鼓動,於是,便開始著手不停地給孩子報班,讓孩子培養各種技能。而孩子往往開始從有些興趣,到厭學,最後甚至說謊生病等,孩子毫無興趣,自然學不好。家長此刻也不反思自己的教育,反而懷疑孩子的智商問題,我想這無疑就給孩子造成了不少心理影響。智力先天因素占很大部分,後天得去“開發”,然而這“開發”必須得法,不應“麻木”。

針對這種現象,我想提出幾點:

1.不要對孩子“拔苗助長”。

隨著現代生活水準的穩步提高,孩子無疑傳承了上一代人的希望,孩子一出生便讓有條件的父母注入了太多的期望。中國式家庭裏麵出生的孩子,許多都“活”得特別累。他們從早期幼兒教育開始,便背負上太多的“興趣班”、“輔導班”,需要練就太多的琴棋書畫基礎。這種“全麵撒網”式的教育方式,無疑是“拔苗助長”,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以及健康的智力開發。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語言、數學邏輯、空間、音樂、自我認識、人際關係、身體運動等7方麵。因此,早期智力開發的針對性就勢必成為主流。現代家長曾經一度認為,早期的智力開發無非就是知識以及認知的“填鴨式”灌輸,而全麵忽略了對孩子意誌力、動機、興趣、好奇心、習慣、條理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盲目的開發智力,“填鴨式”的“知識轟炸”,隻會讓你的孩子慢慢形成厭學自卑心理、喪失興趣以及全麵的平庸。

對孩子的智力開發需要有針對性,更需要有一種良好的心態。不要膚淺地認為讓你的孩子被動接受全方位的知識,就是在孕育“天才”。研究表明:“天才”或智力超常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靠後天教育是無法製造“天才”的。因此,現代家長更需要理性麵對並形成一種正確觀念:在孩子的早期智力之中,有偏重地去挖掘出他的興趣以及特有的長處,並加之努力培養。讓孩子及早“回歸”到屬於他自己的優勢項目之中去,這樣能不斷提升他日後的能力,更加能夠全麵樹立他的自信心,完善他的健全人格。當他把“遺傳”到的“優勢基因”發揮極致時,他便是一個天才,並且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2.給孩子做個“智力菜單”。

如何能夠細微地察覺孩子在智力方麵的突出之處,並便於著重開發呢?其實有幾種途徑,當然,有條件的最好可以做個智力測試。通過科學的測試是可以找到孩子先天能力的優勢和劣勢的。譬如:目前,在兒童心理專科最權威的第4版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就具備這樣的功能。韋氏兒童智力量表適用於6-16歲的少年兒童,共有14項分測驗。分別是類同、詞彙、理解、常識、積木、圖畫概念、背數、算術等。通過以上測試,我們可以全麵了解到孩子在語言發展、語文理解以及表達能力、知識廣度、協調能力、非語文的分析推理綜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注意力、短時記憶力、工作記憶能力、全神貫注進行心理操作的能力、心理運算的能力以及速度等等的突出之處。這些測驗能清晰地突兀出你的孩子在哪方麵較強,哪些方麵較弱。

這就無疑給你提供了一張清晰的兒童智力單,你就按孩子的特長方麵專心、專業地進行培訓,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特長方麵盡情展示屬於他的才華,這就能夠更好地幫助你培養一個人格健全而且動手能力強的孩子,這種理性的教育方式,比盲目的“全麵撒網”式教育來得更加有價值與意義。

如果沒有條件做測試,那麼細心的家長必須給自己多點耐心,觀察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麵能力較為突出,而觀察孩子能力突出的最好“引路燈”便是——興趣。耐心觀察孩子,看他在哪方麵操作有興趣,一般而言,對於孩子有特長的東西,孩子會應用得得心應手,他也會專門對這個東西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並愉快地參與其中。

這跟上麵的測試一樣,考孩子一些積木堆積等題目,有些孩子設計並計算得又快又準,並一臉輕鬆。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孩子在這方麵有特長,他擅長動手能力,這就是他的優勢部,家長可以給他多點動手操作的機會,以後也可以培養他從事一些動手能力多的行業。

而有些孩子在考背數、算術等方麵,卻反應異常遲鈍,許久都沒有答案,這又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你的孩子在短時記憶方麵並沒有特別之處,孩子也肯定會對這些相關內容毫無興趣並且厭惡。因此,作為家長,以後盡量避開讓孩子接觸太多這些相關的短時記憶項目,而有意識地訓練與培養孩子理解去記憶,以後也盡量不要讓孩子從事這些短時記憶強的行業。

這便是正確的智力訓練。家長得有耐心地多陪孩子一起玩,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做不同項目的測試,觀察孩子的興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如此反複,你心中就會有個孩子的智力菜單:我的孩子在哪方麵行,哪方麵不行。於是,便開始培養孩子的特長方麵,“揚長避短”,孩子在自己特長方麵得到充分發揮,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能力,讓他快樂學習,更加能夠提高他的興趣,一旦投入進去,心智都會發展成熟。我想,這才是給孩子正確的“智力投資”。

3.“補腦”藥並不能讓孩子變聰明。

不要受許多媒體廣告的影響,“補腦”藥並不能讓孩子更聰明,智力是靠科學開發的。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聰明”起來,這需要更加聰明的“家長”。

相反,不要因為孩子綜合智力不高而“垂頭喪氣”。有些智力測試後,家長看見孩子的綜合智商低於或者屬中下水平,一臉失望。我認為,孩子是上天給自己的最好禮物,能夠成為“天才”固然好,但是這個世界“天才”非常少,況且並不是“天才”就是最好的。這個社會智商重要,但是情商更加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人,一個好人,這更需要家長花很大心思去栽培,親力親為去指引。

首先培養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接著用心去開發孩子的優勢部,讓孩子的心智得到發展,這比任何補腦藥更加重要。

記住,你的孩子是一個人,如何讓他擁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如何擁有日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改造能力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人之初,性本善”,如何把一個孩子教會成人、並順利成才,這就是你的責任。在你正在“拔苗助長”或者正要“拔苗助長”之時,建議你先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客觀的評估,並按著孩子先天的優勢去針對性培養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19.我的孩子老是“擠眉弄眼”,這個習慣怎麼改才行?

這個現象到開學的時候,許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孩子有這個問題。剛開始以為孩子“擠眉弄眼”是在搞怪,是調皮所致,於是便上前教訓幾句。可是最後卻發現,孩子這種動作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無法阻止,孩子自己也會無奈地表述:隻有做了這些動作才會感到舒服。

如果頻繁發生這種現象,那麼就是一種病了。醫學上稱為“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以麵部、四肢、軀幹部肌肉不自主抽動伴喉部異常發音為特征。多發生於5歲~15歲人群,男多於女。表現為擠眉弄眼、咧嘴縮鼻等,麵部小組織肌肉抽動則為點頭、扭頭、聳肩等;軀幹部為挺胸、扭腰、腹肌抽動;上肢抽動表現為搓手、握拳、甩手等;下肢則表現為異常發音,如幹咳、吼叫等。

有些孩子發生這種現象是在不自覺的模仿之中得來的。比如說有些孩子酷愛日本動畫片《奧特曼》,他們將奧特曼視為正義的化身,處處效仿。奧特曼眨眼的習慣也必定模仿。於是,一段時間下來,他們便經常眨眼。即便父母看到後嚴厲批評,但他們的眨眼頻率卻會更高。

如果孩子經常有這種肌肉不自主的抽動,而且持續時間在半年以上,就應該懷疑孩子患有“抽動穢語綜合征”。一般而言,這種疾病的嚴重程度視時間與部位所定。臨床上發現以麵部為主要的發作者,症狀較輕,及時就醫一般可以解決;而這種抽動症有“往下走”的趨勢,也就是說,隨著病程時間的加長,疾病則會隨之加重,這個抽動會從麵部到頸部,再到四肢與軀幹部,一旦抽動到了全身,治療的效果與療程都會存在較大的難度。所以,發現問題及早就醫,是上上之策。一般來說,對於治療這種疾病,我們一般用中藥與耳穴為主。

中藥治療這種病應該說是比較有優勢的。中醫認為這個病由外因與內因引起的。外因以下會詳細講到。這裏談談內因。

內因多是“肝風上擾,心肝火旺”引起的。中醫說得很形象,“風善行而數變”,這是什麼意思呢?“風”在大自然總是鬼魅一般,來無影,去無蹤,隻有搖曳的樹葉,飄動的雲彩或者是自己的肌膚才能感覺得到,隻能感覺,而且行動迅速,來去自如,這便說的是風的“善行”。風經常轉變方向,時而刮東南風,時而刮東北風,這種改變便是“數變”了。中醫就是這一句話便把大自然風的特點給精辟概括出來了。

於是,這種理論特點便用於臨床。抽動症,這個特點就是肌肉的不自覺運動,而且同一個動作發生持續時間不長,很快就過去,這便是“善行”,再者,抽動會發展,從開始的“擠眉弄眼”到全身的不自覺運動,這便是“數變”。持續時間短,變化快,這是風的特點,也是抽動症的特點。所以,我們往往認為這是因為感受內風所致。這裏再順便提下,我們說“風”分為外風跟內風,外風則是大自然的風邪正中人體,人體出現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狀。而這裏所說的內風,則多是由於髒腑的失調引起的。

除了內風引起抽動,我們認為心理作用也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主要的疾病特點便是在心與肝。孩子心肝火太旺,脾氣便煩躁,容易爆出口,一旦髒腑失調,內風便上擾,肌肉開始不自覺地運動,並且反複發作,睡眠不佳,血氣差,這些都是引起孩子抽動的原因。因此,在治療的時候,我們是以“養肝陰驅風,重鎮安神”為主,一般效果都比較明顯。

另外一個重要的治療措施就是——耳穴。我們除了用耳穴進行治療抽動症,還會用在小兒性早熟、多動症等方麵。

那麼什麼叫做耳穴呢?人體的耳朵就是一個“倒胎兒”,耳與髒腑經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各髒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應區(耳穴)。耳穴就是分布於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應點、刺激點。當人體內髒或軀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現局部反應,如壓痛、結節、變色、導電性能等。利用這一現象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或刺激這些反應點(耳穴)來防治疾病。刺激耳穴,對相應的髒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針刺、埋針、放血、耳穴貼壓、磁療、按摩等。

人體某一部位有病時,就會反應在耳廓的一定部位上,這些部位就是耳針治療的刺激點,統稱為耳穴。

一般來說,我們在用耳穴治療疾病的時候,可以是“摸石頭過河”,即是說,在耳廓上有耳穴分布的地方,用一個探針在上麵尋找壓痛點,如果壓痛點明顯,我們就會用以上的方法進行治療(針刺、埋針、放血、耳穴貼壓、磁療、按摩等)。然而,這樣不僅花費時間,而且大大增加了時間,我們會用另一種方法,那就是在治療不同疾病的時候,列出相關的幾個穴位,隻要對著這些穴位的分布位置,找準相關穴位進行治療就行了。

而抽動症,我們主要尋找的耳穴便是:神門、心、肝、脾胃。

前麵說到,抽動與精神狀態有關,跟肝、心也有關,所以選擇穴位便是神門、心、肝。另外,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肌肉,所以脾的穴位也得在治療範圍之內。

下麵列出這幾個穴位的位置,有條件的家長可以自行給孩子尋找出這些穴位,然後給他經常進行按摩刺激。

耳穴神門定位: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

肝定位:耳甲艇的後下部。

脾定位:耳甲腔的後下方。

心定位:耳甲腔正中凹陷處。

這是耳穴圖(示意圖)

另外,作為家長,除了讓孩子及早就醫,配合醫生治療以外,在日常生活上的“治療”也顯得舉足輕重,這便是上麵所說的外因:

(1)及早發現,及早製止,及早就醫。

這三個“及早”是必要的。孩子一般都會有些古怪的動作,不細心發覺,往往家長會視而不見,這是不正確的。如果發現孩子經常重複自身動作,作為家長就必須第一時間給予耐心引導。如果孩子沉迷某物,不時效仿,那麼就中止孩子的“個人崇拜”,讓孩子培養另外的興趣與愛好,尋找另外的“偶像”,避免接觸“敏感源”。如果讓孩子發現並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且自行去糾正這個問題,那麼抽動症便可扼殺在“繈褓之中”。

(2)切莫打罵孩子,給孩子造成不少的心理壓力。

上麵說到了,心理問題也是導致孩子抽動症發生並加重的重要原因。如果孩子有抽動症,切莫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冷靜和耐心是家長對孩子應有的態度。這裏所說的心理壓力,不單單是打罵孩子,家庭的環境也非常重要。夫妻吵架、影視中的暴力鏡頭均對孩子不利,家長要盡量避免此類因素對孩子情緒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學習,讓孩子愉快學習,快樂生活非常必要,如果學習負荷過重,家長與老師的期望過高,孩子有懼怕心理,那麼抽動症也會發生或者加重,這就是為什麼開學之初、考試階段均是此病高發時期的原因,所以一定要注意調節孩子的情緒。

(3)切莫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

這種不自覺的動作,其實許多時候也是一種自我強迫,心理暗示的作用很大。就像我舉過的一個例子,孩子一看見飯,很想吃,可家長會說,別看他這麼喜歡吃飯,可從來沒有超過第二碗,他容易飽,肯定吃不下去,這也導致了孩子吃飯從來沒有超過第二碗。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心理暗示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孩子腦子裏,他不敢嚐試著去吃第二碗,隻吃到第一碗就告訴自己,我很飽了,我吃不下去了。這便是消極心理暗示的作用。

有些家長會給孩子灌輸一個概念,就是你有病,這個病就是抽動症,比如說經常“擠眉弄眼”的孩子。這種說法會無端給孩子注入不少的心理壓力,他總是會想著這個事情,他要進行減壓,也隻有通過強迫自己繼續“擠眉弄眼”來放鬆,而“擠眉弄眼”過後,心裏又恐懼,特別是家長在旁邊叫罵的時候。可是,這種暗示並不能終止這個動作,反而,孩子會躲起來重複做這種動作。

另外一種心理暗示則是一種“提醒”。有些孩子本來已經“忘記”了做這個動作,可是,一些家長會“溫馨提示”:好啊,今天沒有做這個動作了。於是,這個提示也就“激活”了孩子的心理暗示。從下一秒鍾開始,他便開始習慣性地重複這些動作了。

要解除孩子的“心理暗示”,最為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家長的“漠視療法”,如果沒有辦法從早期製止這種動作,以後便要“漠視”,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之中生活與學習。並讓孩子接受這個觀點,不要刻意讓他知道這有病,而是引導並教育他:這些是不良習慣,可以慢慢改的,就像是考試考得不好一樣,可以通過努力改正的。帶給孩子積極的正麵的教育觀點,這才是最好的良藥。

(4)培養孩子的興趣,並且讓他愉快地參與其中。

享受動手與團隊合作的快樂,讓孩子感到實踐後的成功感,讓孩子心身愉快,這不但能夠調節好孩子的精神狀態,更能夠讓孩子“忘記”自己的疾病,加快疾病的恢複。

20.我的孩子是不是患了多動症,每天動個不停,要怎麼治療?

“我的孩子經常不停地動來動去,整天沒個消停,而且經常會破壞東西,老師也投訴說,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一味幹自己的事情。學習成績也不太好,你看看是不是多動症?是不是智商問題?”

這是臨床上聽見家長最為常見的聲音。孩子帶過來也確實是多動,在診室裏不但沒有心思聽你講述什麼,而且在視線範圍內的東西,都要好奇地動一動,翻一翻,即便家長在旁邊不停地責罵。

這究竟是多動症還是正常的好動呢?這又是不是智商低的表現呢?我們先來了解下多動症的概念:

小兒多動症可能是因遺傳、輕微腦損傷,或環境汙染、鉛中毒引起,其臨床特點是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力短暫,不分場合地過度活動,情緒易衝動和學習困難。

這個概念首先我們注意到,多動症最為重要的臨床特點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短暫。這點很重要,也是鑒別與正常多動的重要一點。有些孩子雖然多動,但是他一旦玩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做有興趣的事情時,則表現出少有的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任憑旁人或者環境的改變,也不能幹擾他的注意力了,專注時間長,不受打擾。多動症孩子則相反,專注時間少,注意力不集中,很快就會隨性地“丟下”自己手頭上的工作,而且容易受外界影響,情緒衝動。

這裏提到重要的一點,就是多動症的兒童智能正常或者接近正常,也就是說,即便犯了多動症,也並非就是智商低的表現。

至於如何去辨別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好動還是多動症呢?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自測:

一、注意力不集中行為

1.常常在作業、工作或其他活動中不注意細節問題或經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錯誤。

2.在工作或遊戲中難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3.別人和他說話時似聽非聽。

4.常不能按別人的指示完成作業、家務或工作(不是由於違抗行為或未能理解所致)。

5.常難以組織工作和學習。

6.常逃避、討厭或不願做要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7.常常丟失學習和活動時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學校指定的作業)。

8.常常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9.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二、多動或衝動行為

1.手或腳常常動個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地扭動。

2.在教室或其他保持坐姿的環境中常常離開座位。

3.常在不恰當的情況下亂跑或亂爬(成人或青少年僅限於主觀感覺坐立不安)。

4.常難以安靜地玩耍或從事閑暇活動。

5.經常忙個不停或像“裝上了發動機”似的不停地動。

6.經常說話過多。

7.常常別人說話未完就搶著回答。

8.經常難以安靜等待或按順序排隊。

9.常打斷或幹擾別人的活動(如插話或幹擾別人的遊戲)。

結果分析:第一項中孩子符合6項以上,可考慮“注意力缺陷障礙”;第二項中孩子符合6項以上,可考慮“多動障礙”;兩方麵均符合6項以上,可考慮“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對本病的治療,其實最為關鍵不是藥物,而是行為的訓練與家長的“配合”。行為訓練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注意力的訓練,我們科在開展了多動症訓練以來,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孩子多動症的問題。給孩子行為訓練,一般都會有專門的題目以及問題讓孩子自行解答,目的就是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夠自覺地去操作以及思考問題。

另外以上提到的耳穴,也成為了我們在治療多動症的主要方法。除了以上各個方麵治療外,需要提醒家長的是,抽動症與多動症一樣,需要“家庭與社會的溫暖”。

因為兒童心理發育不成熟,如在此期間,家庭關係不和睦,動輒打罵或在學校受不當體罰及歧視等都將使孩子受到重大精神創傷,容易導致抽動或多動等行為異常;管教不當,過度溺愛、百依百順,會使孩子十分任性,驕橫,不願或不能自控;對孩子過分苛刻、粗暴,則會造成心理長期過分緊張,情感壓抑,出現行為紊亂。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早期智力開發過量,使外界環境的壓力遠遠超過孩子的承受力,也是造成患兒抽動症、多動症發病的原因之一。

明白了這個道理,不要隨便打罵孩子,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心理壓力,給孩子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解除孩子的“重負”,這是治療“多動症與抽動症”的主要方法,也是家長需要上的“必修課”。

21.我的孩子經常磨牙,這怎麼辦?

不少家長都會有這個煩惱,訴說跟孩子同睡一張床時,往往睡得“毛骨悚然”,為什麼呢?就是孩子整晚沒個消停的“磨牙”,而且磨得“不亦樂乎”。第二天發現孩子又正常活動,沒有任何的不適。如此反複得不到解決,家長們便過來就診。

“磨牙”其實在兒童時期較為多見,出現於孩子身上,症狀都較為輕微,許多時候,改變生活習慣以及喂養習慣,磨牙便可以消失,有些孩子在換牙期間,為了適應上下牙齒磨合,或者牙齦發癢,也會出現輕微的磨牙現象,這些也視為正常。至於如何在生活習慣與喂養習慣上發現問題呢?注意以下幾點:

1.生活習慣問題:

(1)白天“玩”得過度興奮,晚上入睡又太晚。這種情況,在小一點的孩子之中發生較為常見。孩子天性好玩,而且沒有時間點,白天不僅玩得“瘋”,而且把這種興奮點也帶到晚上。有些家長也習慣在睡前“逗”孩子玩,孩子大腦過度興奮,入睡自然很晚。即便入睡後,大腦的興奮度也沒有因此減輕,於是便出現了磨牙。

(2)孩子情緒緊張,學習壓力大。這種情況則發生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孩子上學後,開始了群體生活,特別是上小學過後,學習與情感壓力與日倍增,成績與家長、老師的話語成為了孩子情緒變化最大的原因,特別是在考試前夕的孩子,心理壓力大,晚上睡眠不佳,夜間便開始出現了磨牙。

以上生活習慣問題引起的磨牙,無非就是孩子情緒和生活規律受到了影響,其中造成孩子的磨牙有三點:①孩子精神的過度疲勞;②孩子大腦的過度興奮;③孩子的睡眠質量差。

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解決孩子生活習慣上的問題。對於小一點的孩子,本書提倡孩子早睡,多睡,讓身體充分休息,家長更要避免在晚上打罵或者讓孩子看一些打鬥、恐怖等方麵的電視,這也叫做“精神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