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育兒常識(3 / 3)

5.貝母冰糖汁:川貝母15g研末,冰糖20g,同放碗內,加水150ml,隔水燉煮30分鍾即可,早晚各服1次。

6.銀耳燉冰糖:取銀耳5g,漂洗後用冷開水浸泡1小時,撕碎,加入冰糖30g燉熟後,每晚睡前服用。

7.鴨梨粥:取鴨梨3個,大米50g,先將鴨梨洗淨,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除去梨渣後,再加入米粥趁熱食用,有潤肺、清心、降火之功效,可治肺熱咳嗽。

8.百合杏仁粥:鮮百合50g(幹品30g),杏仁10g去皮,打碎,粳米50g,同煮為稀粥,調白蜜適量溫食,1日3次。

9.玄參麥冬粥:玄參、麥冬各30g,煎湯取汁備用,以粳米50g煮粥,熟後兌入藥汁令沸,調蜂蜜食用,1日1次。

10.蔗漿粥:新鮮甘蔗500g,去皮榨汁備用,以粳米50g煮粥,熟後兌入蔗漿汁50ml,再煮沸1次,調勻即可食用。第三節thirdquarter

服藥常識兒童中藥的煎服方法

煎藥方法:

發散類藥如花、葉類煎藥時間要短,一般煎沸後可繼續煎5-10分鍾。補益類藥及仁、殼類中藥的煎煮時間宜長些,煮沸後宜再煎20分鍾。無論發散藥或是補益類藥物均應以文火(慢火)為度。煎煮兒童中藥湯劑,有的需先煎、後下、包煎、衝服等,家長取藥後如有不明之處,應向中藥配劑師或醫師問清楚,並認真執行,以求獲得確切的良效。

煎出藥量:

由於兒童胃容量小,尤其嬰幼兒的胃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藥量掌握不準確就容易造成兒童嘔吐,甚至嗆咳,影響療效。因此,煎出的藥量應以兒童的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嬰兒60~80毫升,幼兒100~150毫升,學齡前兒童50~200毫升,學齡期兒童200~300毫升為宜。藥量應盡可能濃縮至兒童所需之藥量。

服藥時間:

應在兩餐之間(如上午10時、下午3時左右),最好是小孩感到口渴的時候,這樣既容易服下中藥又有利於藥物充分吸收和利用。飯前服藥容易刺激胃腸黏膜,引起腹痛;飯後服藥因胃已飽滿,難以再裝中藥,因此容易引起嘔吐。根據兒童耐受情況,一天的中藥湯劑最好分2~3次服。

服藥方法

兒童服中藥,盡可能鼓勵自服,且藥中盡可能不加糖,因為一般為兒童開的中藥都不會味道太苦或有其他異味,都加有甘草等調味藥物,如果加糖後會影響療效。煎好的中藥,先倒入飯碗中放置一會兒,使其中的藥渣沉澱,再將上清藥倒入奶瓶,由小兒自由吸服,或倒入另一個飯碗或杯中,小孩自己飲服。喂藥時既要有耐心,又要細心,不可急於求成,尤其是對嬰幼兒,可以喂幾口藥後再喂幾口開水或淡葡萄糖水。對拒服藥的小兒,可固定其頭部,用小匙將藥液送到舌根部或舌兩側,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捏鼻或順舌麵直倒喂藥,以免嗆入氣管。

兒童服用中藥,采用溫服較好,一般溫度在20℃~30℃之間為佳。不可冷服,否則易傷其陽氣,日久影響小兒生長發育,或傷其脾胃,引起腹痛。藥液亦不可過熱,以防燙傷患兒食道。特殊情況,可采用寒藥溫服、熱藥冷服的服藥法。小兒由於生理上的特點,腸胃吸收功能比較差,而排泄較快。因此,為了保證有效的血藥濃度,需要采用少量多次服藥的方法;同時,小兒服藥困難,一次喂服大量的中藥,不但難於達到服藥的目的,而且勉強灌入,容易引起嘔吐。因此,小兒服用中藥湯劑,宜采用少量多次喂服的方法,要注意避開喂奶和進食時間半小時以上。一般選用早餐後、午餐後、晚餐後半小時,睡覺前分4次喂服為宜。對小嬰兒可分多次代水頻服,服完一日的劑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