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嬰幼兒常見病診治(3 / 3)

“每天都排大便嗎?”

家長一般會答:“他好像不喜歡大便,很多天才排一次。而且很硬,所以拉得也少。”

這便是問題所在。一般這種孩子一給他觸診,肚子鼓鼓的,左下腹很容易就會觸摸到條索狀的硬塊,這是什麼呢?這便是他日積月累的宿便啊。孩子不愛排便的習慣便是腹痛常常發生的最常見原因。

這點我自己也深有體會。我父親也是一位醫生,他每天很忙,接診的病人很多。所以他對我的醫學教育總是簡而短,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就是這些簡短的話語,最能體現一個醫者的智慧。

每次我鬧肚子疼,尋求父親幫助的時候,父親總是用一句很簡短的話來回答:“去大便,大便完便沒事了。”

於是,我便深記這句話送給你,每次肚子疼都按他的話去做。確實,每次大便完之後,肚子都不再痛了。長大了,也漸漸明白了這個醫理。中醫說:“六腑以通為用。”也就是說隻要“通”,便不痛了。“通則不痛”就是這個道理。肚子不管是消化不良,抑或是吃錯東西,或是不常排便等原因,不管如何,先讓髒腑“通”了再說,把“邪氣”排出來,以通為用,“邪”去便腹自安。

我的父親從小給我的影響很深,他的一些話語都對我今天用於臨床有很大幫助。今天,我也把我父親的這句話送給你:“肚子痛,先去大便吧,大便完就會沒事了。”

定時排便非常重要,而且必須養成一個很好的習慣。定時把身體內的“廢物”以及“毒素”排出去,不讓身體重吸收,這不僅是對身體進行保護,而且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

讓孩子定時排便,首先要解決他的飲食結構,跟上麵所說的一樣,少吃高脂高蛋白食物,少吃燥熱上火的東西,多吃蔬菜與水果等纖維素高的食品,這對排便很有幫助。忍住大便或者不排大便,隻會讓大便更加堅硬,幾天排一次更容易引起肛裂、肛門疼痛、大便幹結,久之便形成惡性循環。再者,“毒素”經常排不出去,疾病便很容易侵襲孩子的身體。這些家長們都必須重視啊。

3.寄生蟲。

寄生蟲也會引起腹痛。孩子不懂事,什麼東西都往嘴裏塞,周圍的環境再髒,他也“熟視無睹”。久之,吃進去的“蟲卵”便開始“孵化”,寄生在腸道裏,一生都跟隨著寄主“騙吃騙喝”,也就是跟孩子一起分享“美食”。蟲子的“繁殖”能力很強,所以這個“超生遊擊隊”很快就會生下一窩又一窩的小蟲。於是,這些寄生蟲便一起“瘋狂分刮”孩子的體內營養。孩子身體沒有辦法“爭贏”自己的“那一杯羹”,所以即便吃得再多,也是“饑腸轆轆”,食不果腹,真是“養肥”了一堆寄生蟲,瘦了自己的身體。而且,蟲子經常運動,特別是在空腹等待食物的時候,運動得更為劇烈,所以孩子此時的腹痛會更加明顯。

一般來說,孩子體內的寄生蟲多以“蛔蟲”為主,孩子是否長蟲,上麵的講述也許家長們興許看出幾分,那便是:消瘦,吃得多也消瘦,經常飯前腹痛,晚上磨牙,臉色發黃,大便化驗有時可以見到蟲卵等等。

一般來說,農村的孩子得寄生蟲的幾率比較大,但是城市裏的孩子也不少見。因此,一般在醫院,對大於兩歲的孩子,如果養得不好,消瘦,容易哭鬧,腹痛、磨牙、不長等情況,我們都會給他常規驅蟲,一旦蟲沒了,孩子的營養得到了保證,身體便會開始茁壯成長了。

4.腹瀉。

腹瀉也是一個常見病,許多的腹痛都會引起腹瀉。如果單因“吃錯”東西引起的腹痛腹瀉,孩子精神狀態佳,腹瀉幾次後便停止,沒有其他不良反應,並且不再哭鬧或者訴說腹部不適,則可不必太過擔心。而如果孩子腹瀉次數過多,脫水嚴重,並伴隨發熱等問題,那就得引起高度重視了。下麵一章,我會專門以“腹瀉病”為題,從飲食、護理、環境、季節等方麵來詳細介紹這個常見的疾病。這裏便不再詳述。

5.說謊。

中醫認為腹痛有“虛”有“實”,“實痛”多見於寒、熱、瘀等,主要特點是痛勢較急,病情較劇;而“虛痛”則多見於氣血不足,痛勢較緩,病情較纏綿。可是,生活中的一些孩子,他的疼痛虛實,家長一般都辨認不出,而我們卻能夠輕易辨認出來那是“虛”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有些家長把孩子帶過來看病,說孩子近來老說頭暈。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老說自己頭暈,你不覺得有問題嗎?於是,我便問這些孩子:“除了頭暈,還有哪裏不舒服?”

孩子搖了搖頭。

於是,我又繼續跟問:“頭痛不痛?”

有些孩子會警惕地看著我,眼神飄忽地說:“有時痛有時不痛。”或者有些就索性搖了搖頭。

於是,我便圍繞頭暈這個問題來問孩子:“你知道頭暈是怎麼樣的嗎?”

孩子望著我,含糊地說:“就是頭暈,就是頭暈。”

有些孩子甚至可憐地望著我,一言不發。

在仔細檢查過這些孩子的身體過後,我一般都可以推測出來:這是孩子在用疾病來說謊,目的就是為了逃避家長要求做而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隨口杜撰出來的病名不過就是家長日常經常提到的病名,如頭暈、腹痛等等。他們認為,隻有說出這些病名才可以中止家長要求自己做的事情。於是,便有了詐病。

最常見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一般是:上課、補習、學習興趣班、體育等等。臨床上所見孩子使用率最高的病名便是:頭暈、頭痛、胸痛、肚子疼等,可以指出一次或者全身多處疼痛,而且越是要到必須完成功課的時候,疼痛也就隨之越劇烈。

對於這一類型的孩子,家長需要進行識別與教育,也要進行自我檢討。孩子說謊詐病,一般會眼神飄忽,或者有所畏懼,跟正常的舉動有所差異,跟真正的生病更有所差異。家長心裏應該有個譜,細心地發現細節問題。在發現問題後,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中止他的謊言,不讓他從小養成說謊的習慣。另外,家長也得檢討自己,是否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望子成龍是普天之下父母的願望,孩子應該是純潔的,快樂的,然而中國的孩子卻很苦,壓力最大。我聽說一些媽媽為了孩子以後能夠有出息,不惜把孩子放在異地去寄宿,而且周末兩天還安排滿了各種興趣班。這個太可怕了,孩子的心智與身體都沒有成熟,他們怎麼能夠應付如此大的“工作量”。讓孩子放鬆一點,讓孩子恢複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還孩子那片屬於他們的童真,那才是正確地養育孩子。

最後,我再強調一下,引起孩子腹痛的因素很多,但是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對於腹痛的孩子,先要仔細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及伴隨症狀。有的腹痛是功能性的,多由單純的胃、腸痙攣引起。有的腹痛是器質性的,由炎症、腫脹、缺血、梗阻等器質性病變引起,一般是持續、有固定性的,常伴有嘔吐、腹瀉、便血,便秘或全身中毒症狀,腹痛有壓痛和肌緊張。

另外必須提醒家長的是:孩子腹痛時,在並未明確診斷前,切忌隨意用止痛片、鎮靜藥,這會掩蓋病情,延誤診斷。特別是當懷疑孩子為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腹痛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第六節sixthquarter

疾病時鍾——秋季腹瀉腹瀉是小兒常見的疾病,引起腹瀉的因素很多。孩子從喝第一口奶開始,腹瀉病就有可能如影隨形。病從口入,“飲食”便成為了最為關鍵的因素。

從攝入到排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引起孩子的腹瀉,這些問題,隻能歸類到具體的環節進行討論。比如說:從飲食的攝入,食物可能生冷不潔,可能過度攝入等;再到胃腸道,可能因為不潔食物對胃腸道產生毒素刺激,或者腸道對食物有過敏反應等;再到排泄,可能有腸道發生病變等等,這些都有可能引起小兒腹瀉,我們定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中醫認為,腹瀉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脾虛濕重,因此,在孩子腹瀉期間,最好不吃或者少吃濕性重的食品。同時,家長應定時給孩子進行摩腹,按揉足三裏,可以讓孩子的脾胃運轉起來。濕氣重,就好像用一層膜把脾胃給“籠罩”起來,脾胃失去了運轉的能力。中醫認為,醒脾很重要,醒脾就是把脾胃的“膜”給掀掉,讓脾胃醒過來,從而恢複其能力。因此,健脾利濕,是中醫最為常見治療腹瀉的方式。

這裏,我們重點談談孩子最常見的時疫疾病——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

進入秋天後,患上腹瀉病的小朋友就開始增多起來,而其中大多數患的是秋季腹瀉。秋季腹瀉又稱輪狀病毒性腸炎,是一種傳染病,呈散發或小流行,有時會有較大範圍的流行,傳播途徑是“病從口入”,也可以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潛伏期1~3天,多發生在出生後6~24個月嬰幼兒,以及一些平時體質較弱的兒童。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病初即有嘔吐,常先於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大便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樣,帶少量黏液,無腥臭味;嚴重者常並發脫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萬一孩子們患上本病,家長們不要過於緊張,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數日後嘔吐漸停,腹瀉減輕,病程3~8天,少數較長。但也不能盲目樂觀,以為不需治療或自行亂喂抗生素都是錯誤的,應及時到醫院求治,向醫生了解病情輕重,並讓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良好的護理是本病盡快痊愈的保證。對患兒要調節好飲食,輕者不必禁食,應盡量減少哺乳的次數,縮短喂乳的時間,停吃牛奶、麥片、糖果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建議暫時改用不含乳糖的腹瀉專用的奶粉;可飲用鹽水、米湯、稀粥等。患兒腹部要保暖。還應保護好患兒的臂部,因便次增多,肛門周圍的皮膚及黏膜必定有損傷,患兒便後要用細軟的紗布蘸水輕洗,再塗些油脂類的藥膏,嬰兒要及時更換尿布,避免糞便尿液浸漬的尿布與皮膚摩擦而發生破潰。患兒用過的東西要及時洗滌並進行消毒處理,以免反複交叉感染。

由於輪狀病毒主要存在於食物之中,所以對本病應以預防為主,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不喝生水,不亂吃不潔食品。對嬰兒要注意哺乳衛生,奶瓶、湯勺等食具在每次喂前喂後都應該用開水洗燙,母親應注意乳房的清潔,勤換內衣。嬰幼兒的玩具也應經常消毒。另外,應盡量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減少被傳染或傳染他人的機會。

引起腹瀉有很多種,如果單純是“吃錯東西”的腹瀉,那麼沒事。如果不停反複腹瀉,那麼就要引起重視了。腹瀉是由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沒有化驗血、便常規確診孩子的腹瀉原因情況下,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服用抗生素和收斂藥、止瀉藥,而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如果確實屬於非感染性的消化不良性腹瀉,可給孩子服用一些助消化和收斂、止瀉藥,如胃酶、胰酶、乳酶生、鞣酸蛋白等。如果家長不願帶孩子到醫院看病,至少應帶上患兒的大便到醫院化驗,然後請教醫生。第七節seventhquarter

養不大的原因——疳積有時候,細心的家長就會發現,為何自家的孩子總是養不大,而且越發的煩躁易鬧、不吃不喝,身體消瘦,頭發稀疏,脫發、多動、有些甚至出現經常拉稀等現象。

以上症狀,如多見於1至5歲的小兒,那麼可考慮患有“疳積”,疳積是中醫的一個病名,也是現代小兒身上最為常見的疾病。

首先對“疳積”進行解釋。疳積其實是疳症和積滯的總稱。由於喂養不當,脾胃受傷,影響生長發育的病症,則為疳症。而乳食內積,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腸胃疾病,則為積滯。兩者在臨床上緊密聯係,古人有“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的說法。

孩子從飲食不佳,不思飲食開始,慢慢發展到睡眠不安,煩躁易鬧,喜咬人,喜丟東西,再發展到生長緩慢,麵黃肌瘦、頭發稀疏的過程,便是孩子從厭食再到積滯,最後發展到疳症的過程。

許多家長一帶孩子過來,孩子便開始痛哭不已,而且喜歡打人,這時細問之,便知患兒有睡眠不安,胃納差,生長緩慢的症狀同時存在。這便是疳症的“四大症狀”,在家長眼中,就是被這“四大天王”折騰得身心疲憊。有人稱:“天茫茫,地茫茫,家裏有個啼哭郎”。這四大“天王”便是:不吃,不睡,煩躁易鬧,生長緩慢。

下麵有個示意圖,是孩子從厭食到積滯再到疳症的過程。

孩子在厭食階段,脾胃往往沒有受損,孩子可能因為飲食結構單一,口味單調,即是長期吃同一食物,導致了厭食狀態,也就是說,孩子在厭食時,體內營養是充足的,孩子氣血旺盛,隻是不思飲食而已。

然而,一旦從胃納差,繼而發展到睡眠差,煩躁易鬧之時,說明孩子脾胃已經開始受損,體內營養開始缺失,身體吸收不佳了,最後發展到生長緩慢階段,說明孩子這種狀態越是往惡性發展,孩子整個身體狀態呈“畸形”狀態。

從疳積的病因可知,發病病因主要集中在幾點:一、先天問題;二、喂養問題;三、其他問題。

先天問題是一個很主要的問題,也是中醫認為天生稟賦問題,這跟遺傳有關。人一出生就有屬於自己的體質。有些小孩屬於火熱體質,有些小孩則屬於虛寒體質,有些屬於陰虛體質等等,因人而異。

喂養問題是疳積發生的最重要問題。小孩子就為一張嘴,病從口入,大人給他們吃什麼,他們就吃什麼,如果小孩子出現了以上症狀,父母就應該從自己的日常喂養的方式上尋找問題。

其他問題則是關乎小孩子的其他疾病,比如孩子慢性腹瀉、腸道寄生蟲、痢疾等病,經久不愈,也會損傷脾胃,引起上述的症狀。

一旦患了疳積,解決的方案其實很有針對性,就是脾胃問題。疳積發病的部位就是脾胃,發病的原因就是脾胃受損。所以需要以脾胃為主。

其實,我們從氣血方麵考慮也可以理解。孩子從胃納差開始,多由於單吃一種食物所致,比如說:患疳症的孩子,其實多與“牛奶”喂養為主,許多這種孩子“以奶為生”,除了牛奶什麼都不吃,牛奶濕氣重,腸胃受損,舌苔越來越厚,吃什麼都感覺越來越無味,就吃喝奶,如此惡性循環,腸胃受損,運化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而且晚上睡眠太差,煩躁易鬧,睡眠少直接就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既然深造氣血的原料不足,而且晚上氣血“生成加工”的環境又少,那麼孩子氣血虛弱就會導致身體營養狀態的缺失,孩子便因此越養越小,如此惡性循環,便最後導致了孩子養成畸形狀態。

疳積的成因除了久病成疳之外,多因喂養不當引起,要想養出一個健康的小孩,一定要改變陳舊的喂養觀念,多吃奶類、蛋、肉類、蔬菜、水果等有益食品,不要養成偏食、愛吃零食、快餐的壞習慣,家長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適合小孩口味和富含營養的健康食譜。

細心的家長需要留意自己的孩子屬於什麼樣的體質,如果經常上火、發熱氣、高熱之人,可能屬於實熱型,因此在日常方麵,注意分別可耐受與不可耐受性的食物。如果小孩子吃的東西可耐受性,即是說平時吃沒事,而且有營養,能夠讓孩子成長,那麼就可以適度挑選,比如水果等。反之,一吃就上火,多吃更無益,則為不可耐受食物,比如說零食。零食則多為不可耐受性食物,吃多無益,滋養病根,增加小兒患病的幾率。

另外,日常保健就成為了預防與治療疳積極為重要的途徑。經常給孩子摩腹,促進孩子脾胃功能的運轉,修複受損的器官,讓氣血生化之源旺盛起來,晚上給孩子捏脊與推背,讓孩子的經絡疏通,孩子的氣血輸送正常,煩躁易鬧症狀就會減輕,同時,睡眠也會改善,一旦睡眠改善,氣血則會更加旺盛,這便從本質上糾正孩子的身體狀態。同時,下麵再介紹一種臨床上針對小兒疳積最為常見的治療方式——針四縫。

四縫穴是經外奇穴,是手三陰經過之處,針刺四縫穴可以清瀉心火和包絡之火,兼可養陰清熱,通調百脈,使邪火得瀉,心血得複,脾氣得運,營衛調和。能夠有效治療小兒疳積、厭食、咳嗽、百日咳、咳喘等。5歲以下的小兒,特別是嬰幼兒效果更佳。

四逢四縫穴位於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以及小指四指掌麵的第一與第二關節橫紋中央露白處。點刺這個穴位,可使兒童唾液裏的消化酶增加,膽汁分泌量增多,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造作前:檢查患兒皮膚是否有破損或者皮疹,若待操作部位有皮膚破損或者皮疹者暫停操作,洗手,消毒。

操作方法:患兒仰臥位,或者由家長抱扶。醫者取患兒食指、中指、無名指以及小指四個指頭的第二節指橫紋中央,避開靜脈,經局部消毒後,用三淩針或者粗豪針,按患兒的胖瘦年齡不同,直接迅速刺入(雙手均刺)2~3mm後,隨即拔出,針眼處有黃白色黏性液體隨即溢出,以消毒棉球擦去。

疳積是一個常見病,但完全可以預防,因為,小孩子的問題是靠父母養出來的。記住一句話,“欲保小兒安,留得三分饑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