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沿大道緩緩而行,一路人滿為患,日己過午,才瞧見會賓樓的大幅招牌,上書會賓樓三個大字,燙上金漆,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柳青兄妹以及金瑣三人早早地迎候在門口,柳青見小燕子一行來到,遠遠地便招呼著迎了上去。
小燕子看看左右,問道:怎不見我哥的影子呢?柳青道:他正在樓上看書呢!小燕子衝樓上喊道:哥,我們來了!隻見一個人探出上身,衝樓下說道:你們來了!我這就下樓!,此人正是蕭劍。
不多時,蕭劍便出現在大門口,長身玉立,風度翩然,柳青早已預留了一處雅間,雜役端來茶水,並擺上水果以及糕點,稍作休息之後,柳紅便催人擺上酒菜,眾人稍作謙讓之後,一一落座,酒過三巡,麵酣耳熱之際,蕭劍舉杯環視眾人,說道:這一杯酒,是我敬大家的,謝謝你們對小燕子的關心與愛護。說完,一飲而盡,大家也一飲而盡,之後,蕭劍又舉杯說道:這一杯是向大家辭行的.!眾人聽了,紛紛挽留他再多住一段時間,小燕子更是不依。
蕭劍說道:天下無不散之宴席,我此間心願己了,小燕子托付給大家,我是十分地放心,況且來日方長,還會有相見之日,希望再見之時,大家各成所願!爾康說道:永琪和小燕子定婚在即,你才是小燕子唯一的親人,長兄為父,等把事情辦完了再走不遲。永琪也勸道道:是呀,如果你就這樣一走了之,於情於理,也是說不過去的!紫薇也說道:小燕子就這麼一點心願,你若不滿足她,她會傷心的,於你也是一生中的遺憾,何不答應了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勸說,蕭劍麵有難色,道: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小燕子卻是不依不饒,蕭劍沒有辦法,答應再住一段時間,小燕子這才破淚為笑,小鳥依人般地緊隨蕭劍左右,生怕他會一去不返。
蕭劍雖身在江湖,卻談吐不俗,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煮酒論茶,頭頭是道,吹拉彈奏,樣樣精通,顯示出了很高的文化涵養,絕不是一般的草莽之輩。
不覺日已偏西,於是打道回府,柳青幾人送至樓下,拱手道別,並約定請蕭劍明日一定去漱芳齋一聚,蕭劍答應前往,小燕子這才高高興興地離去………
次日,蕭劍依約前往漱芳齋,帝王之家,門禁森嚴,三步一崗,四步一哨,複道回廊.,數不勝數,幸虧永琪等早有準備,給了他一麵進宮腰牌,行經一處長廊,蜿蜒曲折,正走著,遠遠地一個女孩子,體態婀娜,翩翩而來,待近前時,四目相交,不禁心頭一動,這女孩子正值妙齡,明目皓齒,眉目含情,一位嬤嬤緊隨其後,徐娘半老,風韻猶存。蕭劍衝那女子微微一笑,她亦報之一笑,臉上現出兩朵紅霞,匆匆而去,蕭劍竟生出一股悵然若失感覺,目送她一路而去….
語言,有時是多餘的,一千句,一萬句,亦不及一千溫謦的微笑,雖一瞥之間,卻勝過千言萬語,語言又是不可信的,山盟海誓,甜言蜜語,轉眼之間,灰飛煙滅,若心有靈犀,驚鴻一瞥之間,勝似相識千年.,默契得便如佛祖拈花一笑,迦葉便丁心領神會。這女子不是別人,正是慈寧宮的晴格格。
卻說蕭劍來到淑芳齋,永琪和爾康早早的來到,大家見蕭劍到了,忙迎了出來,小燕子更是小鳥依人般得拽著蕭劍,一臉的幸福,進屋後,便有人奉上茶水。
淑芳齋布置一新,大門上貼著大大的福字,廳堂的牆上懸掛著一些字畫,家具擦得油光鋥亮,一塵不染,牆角處放著幾個花瓶,房簷下一字排開地懸掛著十多個大紅燈籠,不時有鞭炮聲傳來,一副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的景象。
一番寒暄之後,蕭劍起身去看牆上的字畫,紫薇他們在一旁相陪,有些書畫是難得的真跡,也有些是他人的臨摹,多是乾隆賞賜下來的,乾隆收藏豐富,據記載,乾隆以修四庫全書之名,名書名畫幾乎被他囊括一空。幾個人指指點點,說了一些關於名家流派,民間傳說之類的閑話,不覺時光正一點點地悄然流逝……
紫薇又興致未盡地取出一些書畫字帖來,說道:這些書畫字帖都是我外祖父留下來的!請蕭劍過目,鑒賞一下。紫薇指著其中一副字帖說道:我外祖父愛好收藏古人的書畫字帖,其中這副字帖相傳為陶淵明所書寫,記敘了與慧遠大師和陸修靜三人在廬山結社時的情景,由陸修靜作序,慧遠大師題跋,外祖父一直視作珍寶,臨終時交我好生保管,可我卻甚是疑惑,蕭劍以為這是否便是陶淵明的傳世真跡呢?
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交遊廣泛,與很多名士都有往來。相傳他曾住在廬sx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但是,有一次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結伴訪,辭別時,天色已晚,慧遠依依不舍,親自送出山門,一路相談甚歡,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後人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有好事者,撰寫一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之說始自唐代,至李公麟首作三笑圖,智圓並為之作圖讚,成為膾炙人口之美談。從宋代開始,曆代畫家皆有《三笑圖》流傳於世。關於廬山蓮社和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古代社會流行很廣,大多數人都深信不疑。
蕭劍仔細端詳,邊看邊說道:關於慧遠三人在廬山結社,李白還為此特意寫過一首詩,蘇東坡還畫了三笑圖讚,曆代畫家也都有三笑圖留存於世,可明人方以智在《通雅》卷中對此早有考證,陸修靜上廬山之時,慧遠已去世34年,兩人年代相距甚遠,虎溪三笑,乃妄人雜取舊史、采摭傳說而成,純屬虛構,陶淵明和慧遠年代相近,且淵明係潯陽人,距廬山不遠,二人之交遊未必不可能,但如果說是陸修靜作序,那就一定不是陶淵明真跡,多半是係他人之偽作,自抬身價而已!
虎溪三笑本是虛構,卻有曆代文人推波助瀾,於是人們便深信不疑,搞藝術收藏,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曆史典故,不可不知,便是收藏高手,也一樣有看走眼的時候,蕭劍一語道破,紫薇才恍然大悟,世上的書籍,浩如煙海,不可能每一本都讀到,前人已經點破,後人還在那裏迷惑,有些書別人讀過,自己並不知曉,自己讀過的書,別人不一定讀過,所以相互切磋,彼此印證,很是重要。
雖然有些遺憾,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
紫薇又取出幾幅字帖,道:外祖父說這些是王羲立的傳世字帖,不可多得,可我覺得,王羲之善長行書,這幾副字帖卻有很濃的碑跡可循,不知是真是假?,蕭劍看後,道:王羲之先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後文追慕鍾繇和張芝,還習過不少碑文,也許是他早期的作品,看這絲帛,己是年代久遠,要想考證出真偽來,並非易事!
眾人又說了一些閑話,紫薇興致盎然地彈琴給大家聽,蕭劍舞劍助興,小燕子跳著自編的舞蹈,極盡搞怪,逗得大家笑聲不斷,永琪和爾康也表演了各自拿手的節目。之後,紫薇又拿出一本曲譜請蕭劍過目,蕭劍看後,隻覺曲譜古奧,問道:這曲譜古奧難懂,不知是什麼曲子?,紫薇道:這是廣陵散的曲譜!
蕭劍大感意外,道:相傳稽康曾於刑場之上彈奏一曲廣陵散,從此成為絕響,卻不知這曲譜又是從何而來呢?,紫薇道:稽康死後,有人在蔡邕的墓中發掘出廣陵散曲譜,廣陵散才得以保存下來,一直以來,素為帝王家所有,民間難得一見,我也隻有手抄本,至於原跡,早已不可考了,隻是曲譜古奧唯懂,我也是難窺其徑,不如我們一同切磋,好不好?
蕭劍欣然應允,嵇康是西晉名士,灑脫不羈,通曉音律,善於彈琴,卻為當權者所不容,後來遭人誣陷,判處死罪,於臨刑前彈奏一曲,從此再也沒人能彈奏得出廣陵散了。
不覺時光飛逝,將近傍晚時分,膳食房的劉公公領著四個小太監各提著一個食盒走了進來,打開後,一共取出二十道菜肴,滿滿的擺了一桌子,一邊擺著,一邊報著菜名,報完之後,躬身作禮,說道:稟五阿哥,兩位格格,一共二十道菜,已經上齊了,請慢慢享用,奴才這就告退。小燕子在一旁說道啊啊:為什麼沒有酒呀?,劉公公道:回格格,皇上特意諭示,不可飲酒,奴才隻是照辦,還望格格知曉。小燕子嘟嚕著說道:這有酒無菜不成席,皇阿瑪也太小家子氣了,難道還能把他給吃窮了不成。此言一出,大家俱是一笑,劉公公亦是陪笑道:格格有所不知,凡是賞賜給王子公主們的都是有菜無酒,皇上說了,飲酒傷身,且酒後忘形,恐有失體統,還望格格能夠明白皇上的一片苦心。永琪等人在一旁示意劉公公趕快走,劉公公會意,領著小太監離去。
待劉公公走後,小燕子變戲法一樣不知從哪裏拿出幾瓶好酒來,一定是她平日裏偷偷藏起來的,眾人又是一番打趣取笑,小燕子也不在意。
小燕子,紫薇,永琪,爾康,蕭劍,還有淑芳齋的太監宮女,一共十人,剛好一桌,一番謙讓之後,分主賓坐定,永琪待眾人坐定之後,作了一個簡短的開場白:各位,今日在淑芳齋,沒有主仆,沒有尊卑,大家關上門便是兄弟姐妹,大家吃好喝好。
說罷,又向蕭劍道:蕭劍,嚐一下我們宮中禦廚的廚藝跟民間大師傅的技術如何?說著,夾起一道脆皮豆腐,送到蕭劍碟中,蕭劍連忙致謝,蕭劍試過之後,點評一番,可見蕭劍對於美食,自有一番見地,免不了說一些美味佳肴,奇聞樂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眾人已是麵紅耳赤,小燕子穿梭於眾人之間,逢人便敬酒,敬酒詞一個接著一個:一兩二兩簌簌口,三兩四兩不算酒,五兩六兩剛開頭。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酒至中途,都有幾分醉意,爾康說道;這樣好不好,我們來點節目,湊湊興。大家都一致讚成,爾康於是接著說道:我們先來個說成語接力,接不上的罰酒,都說上了,大家一起喝,按一到十的順序,以每個順序的數目開頭,最好是說一點能夠帶點吉利和喜慶的成語,既好玩,又可以圖個吉利,我拋磚引玉,先從一字說起,一元複始。永琪接道:二龍騰飛,蕭劍接道:三羊開泰,紫薇接道:四海升平,下麵一個太監接道:五穀豐登,下麵輪到小燕子,她抓耳撓腮,衝口而出:六六大順,一旁的爾康打趣道:麻將口訣都出來了,下麵的宮女太監分別接道———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歸一,十全十美,說完之後,大家一起同飲
爾康又道:這一輪加點難度,還是說成語,但一句成語裏需含有兩個數字,並且是相互銜接,還是我先來,我的是一刀兩斷,下一個必須以二開頭,並帶有三字,還是老規矩,依次來接。永琪接道:二桃三士,蕭劍接道:三從四德,紫薇道:四分五裂,下麵的太監道:五顏六色,再往下就是小燕子了,她搖頭晃腦,在眾人的催逼下,說道:六加一等於七,虧她想得出來,眾人笑作一團,勉強通過,下麵依次接道------七零八落,八九不離十,十不當一,一輪之後,眾人共飲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