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效期是指為防治病蟲、草害而施用的農藥,其保持殺傷或抑製作用時間的長短,也就是農藥保持的有效期。
6.茄子菌核病
茄子菌核病症狀
莖、葉、果均可發病。先從主莖基部或側枝5~20厘米處開始,淡褐色水漬狀凹陷病斑,後變灰白色,濕度大時長出白色絮狀菌絲,皮層腐爛。病莖表麵及莖中心有黑色菌核。幹燥後空心表皮易破裂,纖維呈麻狀外露,植株枯死。果實受害,凹陷,褐腐,並長出白色菌絲體,後形成菌核。
防治方法:①覆蓋地膜。②土壤消毒。③藥劑防治。
用10%腐黴利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畝每次250克,熏1夜,每隔8~10天1次,連續或與其他方法交替防治3~4次。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每畝每次1千克。用25%咪鮮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35%菌核光懸浮劑700倍液,或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5%菌威1500~2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於盛花期噴霧,每畝噴兌好的藥液60升,每8~9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病情嚴重時除正常噴霧外,還可把上述殺菌劑兌成50倍液,塗抹莖蔓病部,不僅可控製擴展,還有治療作用。使用腐黴利藥劑時,應在采收前5天停止用藥。
7.茄子白絹病
茄子白絹病症狀
主要危害莖基部或根部。初呈暗褐色水漬狀,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並向莖地上部呈輻射狀延伸,致使植株顏色變淡。當病部向左右擴大繞莖基部1周後,地上枝葉迅速萎蔫,最後整株枯死。菌絲也可自病莖基部向四周地麵呈輻射狀擴展,侵染與地麵接觸的果實。果實染病出現軟腐,表麵產生白色絹絲狀菌絲體。根部染病,皮層腐爛,在病根上產生稀疏白色菌絲。發病後期,在病部的白色菌絲體上,糾結形成油菜籽樣的菌核,初時為白色,後變褐色或黑褐色。受害後期常引起皮層腐爛,露出木質部。
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按照其應用技術和作用原則的不同,可歸納為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5個方麵。
防治方法:①培育不帶病的健壯苗。②與非茄科作物輪作。③采用高畦(壟)覆蓋地膜栽培,合理稀植,科學施肥,及時打去底部老葉,嚴防大水漫灌。④初現病株及時拔除,並用20%石灰水灌注株穴。⑤藥劑防治。發現中心病株,隨即噴用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等。以上藥液也可用於灌根。
8.茄子灰黴病
茄子灰黴病症狀
主要危害果實。發病後在幼果的花蒂或萼片處先產生指頭大小的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大,凹陷腐爛,變成暗褐色,表麵產生輪狀或不規則狀灰色黴狀物。病情嚴重時可侵害花朵、果柄、莖稈和葉片。
綜合防治體係是指根據病蟲危害規律和各環境因子的關係,協調運用各種防治方法的植物保護體係。目的是將病蟲的危害控製在經濟損失水平以下,同時力求避免對人類和環境的汙染和危害,以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防治方法:①精細整地。畦麵應做成魚背式的深溝高畦,確保澆水畦麵不積水。在雨季前,抓好溫室、中棚四周清理溝係,防止雨後積水,降低地下水位和棚室內濕度,控製發病環境。②適時通風換氣,調節大棚空氣濕度,是抑製病害的重要手段。③藥劑防治。可噴灑40%施佳樂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65%克得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或50%敵力脫水乳劑2000~2500倍,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時如遇陰雨天氣或低溫而不便噴藥時,宜選用一熏靈或45%百菌清煙劑防治,每大棚(0.5畝)用3~4個煙熏劑。
9.茄子早疫病
茄子早疫病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圓形或近圓形,邊緣褐色,中部灰白色,具同心輪紋,直徑2~10毫米。濕度大時,病部長出微細的灰黑色黴狀物。後期病斑中部脆裂,嚴重的病葉早期脫落。
茄子早疫病的適溫範圍廣,濕度就成為發病的主要條件。一般溫暖多濕,管理粗放,基肥不足,生長衰弱,發病重。
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殘體,實行3年以上輪作。②用52℃溫水浸種30分鍾,或55℃溫水浸種15分鍾,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卻,然後再催芽播種。③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8%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10.茄子猝倒病、立枯病
茄子猝倒病、立枯病症狀
猝倒病俗稱小腳瘟。常見有爛種、死苗和猝倒3種。猝倒指在幼苗出土後、真葉尚未展開前,遭受病菌侵染,導致幼綜合防治的方法有:重視品種的利用;充分發揮農業防治的優勢,鞏固栽培管理的基礎地位;協調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充分發揮田間天敵的控製作用,優先選擇生物生化製劑;及時用藥防治,用藥時注意對症下藥,避免濫用藥、亂用藥及定時用藥等現象。
莖基部受害,逐漸縊縮呈細線狀,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撐能力而倒伏地麵,一般病苗葉片仍保持綠色。苗床濕度大時,在病苗或其附近床麵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
立枯病又稱黴根,一般多發生於育苗的中後期。病苗莖基產生褐色病斑,並收縮細縊,莖葉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間恢複,當病斑繞莖一周時,幼苗逐漸枯死,但不呈猝倒狀。病部初生橢圓形暗褐色斑,具有同心輪紋及淡褐色蛛絲狀黴。
防治方法:①加強苗床科學管理。②苗期噴灑0.1%~0.2%磷酸二氫鉀。③種子、土壤處理。用種子重量0.3%的40%拌種雙拌種,亦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苗床施藥8克。④發病初期用可用7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三)茄子蟲害的防治
在多種害蟲發生時,如果長期沿用某種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害蟲就會產生抗藥性,而此時施藥者又會加大藥量,增加施藥次數,這樣就出現了農藥愈用愈多,蟲子愈治愈多的惡性循環的局麵。害蟲的抗藥性增強,必然使化學防治效果大減。
1.茶黃蟎
又稱側多食跗線蟎、白蜘蛛等,以幼蟎和成蟎危害植株的嫩莖、嫩葉、花蕾、花和幼果。葉片受害後葉緣向葉背卷曲,變畸形,過一段時間,葉背變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