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155-191),字文台,孫策、孫權之父。黃巾之亂時起兵,黃巾之亂後任長沙太守。190年,董卓稱霸京師,孫堅響應曹操的檄文,共討董卓。在十四支諸侯中,孫堅表現最為突出,他身為先鋒部隊,與董卓手下都督華雄交戰。由於袁術不肯發給糧草,使得孫堅被華雄偷襲營寨,折了部將祖茂。但孫權及時調整了部隊,進行反攻,終於成功斬殺了華雄。然後孫堅一路殺到虎牢關前,攻進洛陽城,與呂布率領的殿後部隊交戰,大敗呂布,終於占領了洛陽城,並得到了傳國玉璽。191年,孫堅應袁術之約,起兵攻打襄陽的劉表,結果中了黃祖之計,被亂箭射死
孫策(175-200),字伯符,東吳政權版圖的奠基人。早年跟隨袁術,但後來脫離袁術獨立,在周瑜、張昭以及孫堅舊部的幫助下,消滅了劉繇、嚴伯虎、王朗等勢力,平定了江東。200年受到歹人襲擊,英年早逝,年僅26歲。臨死前傳位於17歲的弟弟孫權。後來孫權稱帝時,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人。生於光和五年,卒於太元二年。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29年,孫權稱帝,東吳政權正式成立。帝後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大將軍陸遜憂憤而卒。在立太子方麵,孫權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字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