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家的燈光亮著,臨近屋門,我聽見了抽泣聲,輕輕推開虛掩的門,媽媽正在抹眼淚,“你說出了事咋辦……”我頓時淚如泉湧,“媽……”猛撲到母親的懷裏哭起來。媽媽拍著我說:“你這個潑皮,嚇死我了,回來了就好,就好……敏,我們回家!”“嗯,我太任性了,我再也不了……”“是媽不好,是我太苛刻,是我沒有看見你洗的衣服,你打掃的院子,是媽不好,委屈你了。”“媽……”我哭得更厲害了。
回家,我徹夜無眠,望著窗外,這個剛剛發生在我這個叛逆的人身上的事,將永遠伴隨著母愛,成為永恒的記憶。
這個世界除了憧憬,還有銘記;除了享受,還有感謝;除了索取,還有付出;除了權利,還有義務。
18歲的選擇
文/章軼辰
當金色的陽光灑滿我們年輕的額頭,歲月翻飛著年輪,為我們刻上了一個光輝而神聖的年齡:18歲。
站在18歲的門口,卻不敢向裏張望。猶豫中我們回首往昔,卻發現自己竟然對過去是如此的留戀……彷徨之中,我們顯得不知所措。但幾乎所有的人生指路牌都指向前方,而有決定權的我們將何去何從?
對過去歡樂的留戀,說到底就是對過去的依賴。我們不難發現,記憶中的美好遠比我們的感受要強烈,而這並非是當時的我們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因為純淨的快樂與刻意的追求是背道而馳的。即使再做同樣的事情感覺已不再一樣。“第一次春遊”、“第一次玩電腦遊戲”、“第一次運動會”……想到這裏,我們在短暫的幸福回憶過後,不禁傷感。然而18年遠不是人生的全部,而人生的快樂遠不止18年,倘若我們一直沉浸在過去的18年,難道我們要等到幸福來敲門嗎?
當我們衝淡記憶,回到現實,我們會發現,我們還有理想。站在這個人生的轉折點,麵對未來的世界,我們應毫不猶豫地選擇跨進18歲的大門,坦然地讓身後的大門封閉。年齡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除了憧憬,還有銘記;除了享受,還有感謝;除了索取,還有付出;除了權利,還有義務。
但終究我們克服不了心中常常懷有迷惘的“習慣”,而這恰恰意味著是18歲的責任來到了,而18歲之前的“依賴”正離我們遠去。我們握有更多選擇的權利,當然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的迷惘。是的,我們看到有的人無法承受“錯誤選擇”帶來的代價,有的人無法做出選擇而選擇逃避。我想,我們這一代心懷的眾多疑惑是出於我們更有思想,世界觀更為寬廣,更注重精神上富足的我們當然會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思考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一定要做出選擇,同時準備接受可能的、為了得到經驗而付出的代價。
扛起18歲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肩膀不再單薄;踏上另一條漫長的道路,腳步更加堅定。
在你年少的當下,我甚至有點兒迫不及待地等待著你多犯幾個錯誤,好讓我有機會陪你共同麵對、糾正、克服。
孩子,我在等你犯錯
文/孫道榮
我問兒子:“今天偷看電視了嗎?”
兒子故作輕鬆地回答:“沒有哇。”
寒假,白天都是兒子一個人在家,為了控製他看電視的時間,我們規定,不許白天看電視。
我盯著他嚴肅地問:“真的沒看嗎?你要誠實地回答我。”
兒子低下了頭,囁嚅道:“我錯了,我看了一下午電視。”
因為未經允許看電視,還撒謊,兒子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懲罰。
接受完懲罰,兒子怯怯地問我:“爸爸,你是怎麼知道我偷看電視的?怎麼每次我一犯錯誤,你就能抓住我,好像總是跟在我身邊似的?”
孩子,其實你沒有注意,下班一回到家,我就悄悄摸了一下電視機,機身是熱的。這個秘密,我當然不能告訴你。但是,有一點你說對了,每次你犯錯誤的時候,我都會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你身邊,就像獵人總是及時出現在獵物麵前一樣。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知道你會犯錯誤。
還有一些錯誤,其實是我故意要你犯的。
那時你剛剛學會走路,很快就不滿足於家裏的地板了,要到外麵去走。我牽著你到了室外,然後悄悄鬆了手。沒走幾步,你就被一塊小磚頭絆到了,哭了。我將你扶起來,指著那塊小磚頭,告訴你,走路時要避開它。你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孩子,其實那塊磚頭我早看到了,我也料到你一定會被它絆倒。但我沒有提醒你,因為即使不是這塊磚頭,也總有其他磚頭將你一次次絆倒。
天知道一生當中,我們會遇到多少這樣的磚頭;天知道我們要摔多少跤,才會真正長大。所以,這一跤你一定得摔,權當是個開始。
孩子,總有一天你會離開我們獨自飛翔,到那時,我恐怕早已無力為你指出人生中的每一個錯誤了。所以,在你年少的當下,我甚至有點兒迫不及待地等待著你多犯幾個錯誤,好讓我有機會陪你共同麵對、糾正、克服。這樣,當你長大成人、直麵社會時,才會少犯幾個錯,少摔幾次跤。
我行走在這個淡灰色的校園裏,臉上帶著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固執而天真地維護著我們善良而純真的理想主義。
固執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