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王安石和他的散文(1 / 2)

王安石(1021—1086年)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省)。1021年出生在一個官僚士大夫家庭。父親王益曾做過幾任地方官,有些政績,能為民辦點實事。這對青年王安石有較好的影響。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進士。接著被派往揚州做州政府幕僚。1047年改任鄞縣縣令。他到任後見渠川大多淤塞,旱情十分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下降。他寫了《上杜學士言開河書》。利用冬閑時,組織當地農民起堤堰,決陂塘,大力興修水利。久受幹旱之苦的農民,無論老壯稚少都樂於參加。王安石親自下鄉巡視。淤塞的水渠疏通了,舊的和新建的渠道發揮了蓄水和排水的作用,解除了旱情。他又將官倉的糧食,輕息貸給農民,約定秋收後用新穀歸還,使農民免受高利貸剝削,受到農民的歡迎。這次實踐成為後來他在熙寧初執政時推行的青苗法的重要思想來源。又農民受到官府下令要農民出錢雇人捕鹽的騷擾,痛苦不堪。王安石寫了《上運使孫司諫書》,請求罷捕鹽以紓民困,體現了他愛民如子,關心農民疾苦之心。

1051年以後,王安石曆任了舒州通判、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江南東路提點刑獄等地方官七八年。1060年五月被召入朝,改任三司度支判官。1061年春夏朝廷下令讓王安石兼管修撰皇帝的“起居注”。六月下旬改任“知製誥”和“糾察在京刑獄”。1063年秋,母逝,丁憂。居喪期間,王安石在江寧府招收門徒,從事講學和著述。

從1042年中進士,從政開始,到1063年丁憂守喪,這前後二十二年中,從地方官到京城做官,閱曆廣博了,實踐經驗增多了,他關心國家大事,了解人民疾苦,勤於觀察,善於思考,也善於總結前人改革的經驗,努力學習,“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答曾子固書》),從中吸取大量知識來充實和武裝自己,使他的變法革新思想逐漸成熟起來了,終於顯示出他是一個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人才。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的主張。在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指出宋王朝麵臨的嚴重局勢:“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窮困,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誌之士,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而造成這種嚴重局勢的原因,就在於“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他主張,由於古今治亂盛衰過程中“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同,各個時代的法令措施也有所不同。所以改變現在的法度,隻要能夠符合“先王之意”就能達到“先王之政”,因此要求仁宗“改易更革”,“立法度”,“變風俗”,選拔任用有革新思想的人才,改革教育和科舉製度等。最後,王安石從社會矛盾的尖銳形勢,向仁宗指出變更法度的緊迫性:如果不改弦易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漢之張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所在郡國莫能發其謀;唐之黃巢,橫行天下,而所至將吏無敢與之抗者。漢唐之所以亡,禍自此始。”這就是說,宋王朝不進行改革,就必然為蓬勃發展的農民起義運動所推翻。王安石上萬言書,目的是想依靠皇帝權力進行從上而下的改革,整頓現有官僚機構,製定一些能夠適應和對付當前局勢的法度,從而緩和各方麵的矛盾,以鞏固宋王朝的封建統治。這封萬言書進呈之後,並沒有引起仁宗皇帝的注意。1063年仁宗皇帝去世,由他的侄子趙曙繼承皇位,即宋英宗。繼位後不久,他詢問執政大臣:“積弊甚眾,何以裁救?”富弼言:“恐須以漸厘革。”“上問輔臣天下金穀幾何?韓琦等具以對。因問冗兵之費倍於曩時,何也?帝欲去冗兵之患。”說明英宗有革除積弊的意圖,“誌在有為”。但他身體太差,1067年就病死了。

嗣君宋神宗趙頊繼位,是一個年方二十歲的年輕皇帝。他看到國家衰弱不振,對遼、夏一再退讓妥協,想扭轉這種局麵。他同宰相富弼談富國強兵之術,並希望富弼擔當這個重任。富弼說:“陛下即位之始,當布德行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宋神宗得不到守舊的元老重臣的支持,因而把視野轉向要求改革的士大夫,在他們中找到了王安石。1067年,王安石從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以侍從之臣的身份同神宗接觸。他給這個年輕皇帝不少的鼓勵,並上過一道《本朝百年無事劄子》,指出宋初至今百年以來“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強調變法改革之必要。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次年任為宰相,使變法派在中央政權力量增大,變法運動進一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