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對我來說,這是一部有些特別的書。

自2002年至今,萬鬆浦書院的講學活動已有了十年時間,先後有幾十位學者開壇,他們不辭辛勞地授業解惑,在這個偏僻的海角留下了自己的聲音。

十年裏我沒有在固定的講壇上授過課,隻在開壇的時候隨訪問學者一起聽講,一起座談,偶爾就某個專題發言。多年來大學的朋友總是催促書院設立一個定期的講壇,於是從今年春天開始正式做起來。

我與大家對話,一起討論。這樣講壇的氣氛趨於活躍,常常是到了用餐的時候還沒人想離去。話題廣泛得很,不僅僅是文學,而是包含了很多。如此也可以接近傳統的書院授課方式了。

隻要是討論就有各種聲音融入。因為是這樣的形式,所以各種話題更加分散開來,幾乎不可能有什麼集中的主題,因而也難以就某個問題一直深入下去。現在合到一本書裏,看上去就有點像中國畫風中的“散點透視”了。它雖然簡單,卻也記下了一些真實的思緒。

這些文字凝聚了別人的許多勞動:七講先由參加講壇的白雲、高樹偉、遲曉航、周琳、李婧屹、童唐、邊靜七位學員錄入,而後又經陳沛和張洪浩二位先生仔細訂正,去掉了其中的水分和閑篇,這才可以端到案頭上。

現場效果是熱烈和活潑,是不拘形式,深刻卻遠遠談不上了。現在展讀這些文字,發現它們一旦離開了具體場景,或許還多了一點嚴肅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