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扼住命運的咽喉(2 / 3)

13年了,他常常夢見故鄉。故鄉是一片發燙的熱土,牽掛著他人生的全部情感;故鄉也是一片冰涼的荒漠,鬱積著他心頭的滿腔怨恨……

他沒有想過這輩子還要回到那個窮山溝裏去。

他本人並沒有看到那則“尋人啟事”,是同礦的一位工人“出賣”了他。

當頭發花白的張萬裏在一個黃昏走進他的住處,出現在他眼前時,他驚得目瞪口呆。

“…你老了。”張萬裏老淚縱橫,泣不成聲,“當年出來的時候,你還是個孩子……”

他也哭了。哭著說:“叔,我好想家。”

“家裏人也好想你。”張萬裏說,“跟叔回去吧,叔如今帶著全村子人奔富路,需要人才……”

這是一個痛苦的抉擇。楊開無說:“叔,你讓我想想。”

第二天,當楊開無知道了家鄉人民為了找他所曆經的甘苦和付出的代價,他默默地收好行李,對張萬裏說:“叔,咱們回家。”

他回來了。不僅帶回了現代化煤礦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帶回來了他建立在天南海北的煤炭銷售網……

之二車隊,一條長龍

就像一個童話。每天清晨太陽出山的時候,站在清江岸邊的高山上,你先是聽到山的肚腹裏發出一陣轟隆隆的巨響,接著你就看見這樣一幅畫麵:濃霧遮擋的山口子裏擠出一輛滿載煤炭的“東風-140”汽車,接著是第二輛、第三輛、第四輛、第五輛……

這是一支由23輛汽車組成的龐大車隊。每天這時候它按時出發,幽靜的山穀裏立刻出現山呼海嘯,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清江岸邊的土建公路上,霎時間塵土飛楊,遮天彌地……

有誰相信,如今擁有這支“長龍”的三洞水村,10年前竟有百分之六十的農民不知道汽車是啥樣兒?

車隊打頭的是隊長熊明才。這個40多歲的煤黑子,說什麼也沒有想到,這輩子還能握上方向盤,當上車隊隊長。

說起來,這裏麵還有一段故事。

熊明才20年前當過兵,在部隊上學會了開汽車。遺憾的是剛剛學會還沒有來得及單獨上路,他就被通知複員了。從此後,漫長的“開車夢”便無休無止地糾纏著他,然而在這萬山叢中,莫說開汽車,就是看一眼汽車也得前生造化――

很顯然,他熊明才隻有在夢中才能握住方向盤……

三洞水通了公路以後,每天都有汽車進山拉煤,沒有見過汽車的人總算是實現了願望。

然而,熊明才的夢卻依然是無法實現。

一天中午,他從煤洞裏推著一盒子煤出來,一眼看見洞門外停著一輛汽車,車門開著,司機在一旁的草地上打盹。他於是心血來潮,就想過一下熬了幾年的“車癮”,看一看自己20年前學的那幾下忘了沒有。他鑽進駕駛室,很快啟動了馬達,正要伸腳去踩油門,一旁打盹的司機大吼一聲撲了上來,一把揪住他的頭發,劈頭蓋臉一陣巴掌,直打得他嘴青臉腫,鼻血如注……

他沒有反抗。咕咚吞下一口屈辱的淚水,轉身鑽進了煤洞……

下午,張萬裏派人來叫他,要他到村委會去一趟。他知道形勢不妙――書記一向紀律嚴明,不允許任何人做出有傷村風的事――現在叫他去,準有一頓好?。

他低著頭走進黨支部辦公室,沒敢正眼去看書記。突然他聽到一個嚴厲的聲音:

“把頭抬起來!”

他慢慢抬起頭,看見書記的時候,突然有一種在外麵受了氣的孩子回家見到母親一樣的感覺,淚水又一次湧了出來……

“我知道,明才,”書記的聲音也有些沙啞了,“我知道你一直想開車……受人家這種氣,你心裏難過……都怪我這個書記沒當好啊?沒早想著滿足你這個願望啊……”

“書記,您……”熊明才一時手足無措,不知說什麼好。

“那幾巴掌雖說是打在你的臉上,可也是打在我的心上啊……明才,我問你,往後還想不想開車子?”

“不想了!再也不想了……”

“孬種!你就這樣沒骨氣?要真是個男子漢,發狠心要弄輛車開開,衝衝晦氣!”

“書記,您莫開玩笑……”

“我開啥玩笑!中午聽說你挨了打,我這心裏就不好受,我三洞水的人,哪個走出來不比人家高出半截?憑什麼白白受人欺負!細想起來,就想了這麼一筆賬:我們每天要請10輛車拉煤,平均每天要付給每輛車400元運費,10輛車就是4000元,10天的運費加起來我們自己就可以買一輛汽車……你說,我們憑什麼讓人家掙我們的錢還要受人家的氣?”

“書記,您……您是說我們自己買車?”熊明才高興得聲音都有些發抖了。

“是的,我們自己買車!”張萬裏這時從辦公桌前站了起來,激動地在屋裏踱著步,“不僅自己買車,而且要買多車!成立一支車隊,除了滿足我們自己拉煤,剩下的車就出門去掙錢,掙別人的運費……你說,30輛夠不夠?”

“30輛”?!天!30輛要100多萬哩!

“這個不用你管。沒錢我敢說這硬話?我打聽了一下,宜昌市交警大隊辦了一個駕駛員培訓班,每人交3000塊錢就能學會開車技術,還包辦駕駛執照……明才,從現在起你就不用挖煤了,在村裏給我挑選30個身強力壯的好小夥子,把他們帶到宜昌去學習,學費和生活費都由村裏全包……告訴他們,隻要能拿到駕駛證,回來都有車開!”

……四個月後的一天,30個精神抖擻的小夥子齊刷刷站在了張萬裏麵前。每人貼胸的口袋裏,都裝著一個綠色的長方形小本――駕駛證。

看著這支自己培養的精壯隊伍,張萬裏和其他幾位村幹部都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們不住聲地說:“好!好!”

之後不久,30輛“東風-140”、兩輛北京吉普和-台雙排座便從武漢汽車貿易中心開進了三洞水。

“第一年賺回本錢,第二年開始盈利,第三年就做房子、修停車場……現在我們司機住的都是套房……”

說這話的是車隊隊長熊明才。他戴著港式變色眼鏡,身著筆挺的西裝,皮鞋擦得油光鋥亮……你不敢相信,這樣的人曾經挨過別人的巴掌。

如今,不論你是在縣府龍舟坪鎮的大街上,還是在宜昌市的三岔路口,隻要你留心觀察,你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三“洞水村車隊”的汽車從你眼前呼嘯而過……那坐在駕駛室裏戴著墨鏡的年輕司機的神態,會使你感到他正駛向陽光燦爛的未來……

現在我們告訴大家,三洞水的村民出門辦事――哪怕是到鄰村辦事――一律都不用靠腳走路,清一色坐車。“二娃子,停停!”“張三,把我送到張家包去!”“王陸才,過半小時來接我……

之三農民詩人

文章寫到這裏,我們突然發現,要想把三洞水重視、培養人才的故事都寫出來,恐怕是沒有那麼大篇幅的。這裏僅舉一例:

1990年8月,我們正在三洞水采訪,突然接到縣文聯電話,要我們趕回去主持一個文學創作筆會。放下話筒,和站在一旁的向珍英說起這事,向珍英馬上說:“能不能給我們5個指標?我們派幾個青年去學習。”我們說:“這是搞文學創作,你們村裏好像沒什麼作者。”

“正因為沒有,才要派人去學習。要是有呀,就不用給你們說好話了。”

我們感覺這事不太好辦。文學創作是一項特殊勞動,需要一定藝術素質,三兩天是培養不出作者來的,再說,縣文聯經費也很緊張……

向珍英似乎看穿了我們的想法,馬上說:“我們交錢。每人交200元學費,夠吧?”

“不用不用。”我們忙說,“開筆會沒有收錢的規矩。”

“那就算讚助吧!你們給我們培養人才,我們支持你們的事業。”

就這樣定了。很快有5個青年來到村委會,向珍英指著我們對他們說,“這是周老師、陳老師。人家都是作家,寫厚本本書哩!你們要虛心向兩位老師學習,爭取將來也當個作家,當不上作家也行,能弄篇新聞報道什麼的也算有出息”。

為了摸一下底,我們問:

“你們有沒有寫作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