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扼住命運的咽喉(1 / 3)

用我們自己的手,扼住命運的咽喉……

之一尋找流浪漢

尋人啟事

楊開無,男,現年35歲,身高1.73米,皮膚黝黑,額上(左眼上方)帶有橫長約一寸左右疤痕,口才過人,善交廣泛,操鄂西南口音,於13年前(1974年8月20日夜)外出,至今未歸,有知其下落或提供可查線索者,請速與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三洞水村村委會聯係。當場酬謝人民幣一萬元。

這則於1986年4月先後出現在10多家報紙上的“尋人啟事”,立刻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數以萬計的人開始留心、注意“額上有疤”的人:成百上千的人明查暗訪,想盡辦法尋找楊開無的下落。更多的人則在猜測議論:

楊開無何許人也?為何在消失13年後才差人尋找?

楊開無究竟有多大能耐,值得花一萬元去找?把他找回來幹什麼?

要想解開疑問,得看下麵的故事:

1986年3月2日晚,張萬裏、胡世昌、向珍英、覃立海等人,在村委會會議室裏召開一個特殊會議。會上,早巳被人們遺忘了的村民楊開無被重新提起。不,人們沒有遺忘他。盡管10多年前他就從村裏一千多口人的“名冊”上消失了,但他的鄉親們掛念著他,他故鄉的“父母官”們惦記著他。他們今天開會,就是要研究如何查清他的下落,如何把他找回來!

提起楊開無。大家的心又被拉回遙遠的年代,揪成了一團。

楊開無是三洞水第一個闖蕩世界的人。

所謂闖蕩世界,不是環繞地球也不是漂洋過海。山裏人眼中的世界山外即是。那時候,一個小小的縣城,在山民們眼裏是跟如今的紐約、東京、倫敦一樣輝煌的。

楊開無從小失去父母。艱難的生活不僅煉就了他獨立生活的能力,也鍛造了他闖蕩世界的膽略。

18歲,他隻身闖到山外。

先是在縣城車站幫人提皮箱、扛貨物,後來到一家飯店端盤子、擦桌子,漸漸就攢了一些錢,萌生了“幹大事”的“野心”。

南來北往的客人使他看到了縣城以外的世界;上川下廣的商人使他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在於拚搏。咫尺城鄉,天壤之別。他決定繼續往外闖。他要憑自己的能力為窮鄉親們出口氣。

他掏出可憐的積蓄結交朋友,請人下館子、看電影……

漸漸就交上了一幫“哥們”。他對哥們鐵心,哥們對他也義氣,把他們相好的“廠長”、“經理”、“主任”之類介紹給他,指著“廠長”對他說:“他是老大,以後有事找他!”

“老大”是宜昌市一家木材廠的廠長,西裝革履,派頭十足,人卻豪爽厚道,見新結識的“小弟”聰明伶俐,口才過人,於是決定把他召進木材廠當采購。

“老大”果然義氣,不僅每月發給他100元高薪,還帶他跑武漢、下廣州……

幾年過去,他徹底變了,成了名副其實的“商人”。

但是他的心沒變。他思念貧窮的三洞水,思念苦難的鄉親們。他自幼失去父母,是鄉親們你一碗粥、他一碗麵把他喂養成人,他忘不了。

每次回到家鄉,他總是給年長的大娘、大嬸們帶回一份禮物,臨走還丟下一些零用錢。

每次走進家門,他的兩間茅屋裏總是被前來“聽稀奇”的人擠得水泄不通。

他也不保守,得意忘形地“吹”。吹他見過的蒜鼻子洋人;吹他蹲過交錢才準屙屎的茅坑……吹得滿屋子都是大眼睛。

當然,到他屋子裏來的人也不全是為了聽“稀奇”,多半是想抽他的“黃金葉”香煙。他一包一包地撕,一支一支地撒,臨出門每人耳根上還夾回兩支。

很顯然,他成了三洞水的“聖人”,成了鄉親們的驕傲。生產隊長上門找他,轉彎摸角說年初的勢頭本是個飽年,不成想地頭的苞穀竄到一人多高,老天發起了大旱,腿肚子粗的苗子全給曬黃啦,要不弄幾包化肥補補,到年底怕是又要泡湯……

言下之意,是想求他幫隊上弄幾包商品肥。

不等隊長說完,他就拍響了胸脯:“不就是要化肥嗎?行!過幾天你派人到山下公路邊背去吧。”

過了不到5天,他就捎信叫隊長帶人下山去背化肥,隊長帶著一幫人來到山下一看,立刻樹樁子一樣全都呆在那裏不動了――天啦,出現在他們眼前的不是幾包肥料,而是整整一座“肥山”!

那年月,化肥緊張。對農民來說,化肥比金子貴重。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今生今世能夠擁有這麼多的化肥,這不僅是他們的福氣,也是他們的驕傲,山溝農民的驕傲啊!

然而,樂極生悲。一陣狂喜之後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不得不使隊長皺緊了眉頭:“開無啊!這麼多的肥料,我們買不起啊!”

楊開無說:“叔,這你不用操心,我買的都是平價,每包才15塊。再說,我都是賒來的,人家答應什麼時候有了錢再付。”

隊長依然愁腸百結:“你叔這樣子,啥時候能有錢呢?”“叔,你放心,我已經替你想好了,你們前幾年修保管室不是剩下幾十立方木料嗎,我替你拉出去賣掉,除了肥料錢,還能賺上一大筆!”

“你是說保管室稻場上那堆木料?堆在稻場上兩三年了,日曬雨淋,全都爛了,做柴燒都沒人要咧,哪個得買?”

“叔,這個不用你管,我已經看過了,爛是爛了一些。利用點關係眼下還能賣出去,要是再不賣,往後就真的賣不出去了。”

“哎喲,賣什麼賣!要是你看得上,叔全部送給你。叔今天就派人給你送到公路邊來。”

“叔,這話你就說錯了,我楊開無生在三洞水,長在三洞水,是鄉親們一口一口把我喂大的,要是我占鄉親們的便宜,我還算個什麼人!”

幾天以後,三洞水大隊(村)四小隊(組)堆在稻場上腐爛了3年的幾十立方木材全部被楊開無拉出了山。當他從山外回來的時候,小提包裏裝著鼓鼓的票子。這是8000塊錢。這些錢他一個子兒也沒要,全部交給了生產隊。

鄉親們發了財。楊開無卻因此大禍臨頭。

一天深夜,隊長氣喘籲籲敲開了楊開無的門。把他從床上扯起來,壓低聲音說:“開無,上麵來了兩個人,在整你的材料,說是要抓你。”

楊開無莫明其妙:“我沒犯法呀。”

“他們說你投機倒把,販運木材……”

“可我自己沒要錢呀,我是為了鄉親們呀!”

“我說了,他們不聽。還要我……揭發你。開無。你快跑吧,跑得越遠越好。這邊的事兒我頂著……”

就在那天深夜,楊開無失蹤了。從此杳無音訊。在這以後不斷有關於楊開無的“消息”傳到三洞水,有的說他跳火車摔死了,有的說他在路上被公安局抓了,有的說他跑到了台灣……

隻有一個人相信楊開無沒有死也沒有到台灣。此人便是當年三洞水大隊四小隊生產隊長、如今的村黨支部書記張萬裏。

當張萬裏當上三洞水村黨支部書記後,楊開無的影子就一直出現在他眼前。他常想:如今的三洞水是何等需要楊開無這樣的人才啊,如果能把楊開無找到,他願意不惜一切代價……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他在會上嚴肅地說,“隻要楊開無還活著,我們傾家蕩產也要把他找回來;如果他死了,我們也要把他的骨頭弄回來,埋在三洞水的泥土裏,讓他的靈魂得到安息……”

於是,村委會作出了三條決議:

1.在報紙、電視上刊登、播放尋人啟事。

2.派出專人查訪楊開無的親友,尋找蛛絲馬跡。

3.請求上級有關部門協助,爭取能求得外縣、外省有關部門的支持。

楊開無確實還活著。不但活著,而且活得很好。

13年前那個黑夜,當他從三洞水逃出來後,便開始了漫無目的的流浪生活。一直流浪了3年,才經一位朋友介紹到山西一家煤礦落下了腳。那是一家大煤礦,楊開無幹了不到半年,便憑著他的才幹、關係和膽略當上了供銷科長。從此後,楊開無如魚得水,上海、南京、四川……天南海北都有他建立的煤炭銷售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