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美是十分神聖的。生活在美的環境中,便等同於生活在神聖的環境之中。一名哲學家曾說:“偉人往往擅長捕捉各種各樣的美。隻要具備對美的感知能力,所有人都能時時刻刻感受到美的存在,不管其關注的對象是大自然還是人類社會,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是工作還是日常娛樂。如此一來,人們便能感受到上帝與自己越來越接近,而生命的完美也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自《新約》中,我們不難發現,耶穌非常熱愛美,特別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美。下麵這段話可以證明這一點:“與曠野中生長的野百合相比,所羅門的輝煌也不過隻能媲美其中之一!”從繁華熙攘的城市生活中逃離一會兒吧,去曠野中欣賞那些野百合與玫瑰花,以及其他一切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你會被天幕上璀璨的星辰與曠野中美麗的蓓蕾牢牢吸引,不斷前行,迎接挑戰。生命的本源會逐漸向你展露,其間隱含的美的本質會讓你歎為觀止。
對美的熱愛與追求有助於和諧人生的營造。可惜這一點極少有人能意識到。大多數人都不會過多地關注這一點,原因就在於人們平日裏時常接觸到美的事物,早就對此習慣成自然。然而實際上,不管在何時何地看到何種形式的美,如美麗的圖畫、美麗的風景、美麗的日出、美麗的臉孔,以及美麗的花朵,等等,都會讓人們在不知不覺間受到感染,表現在言談舉止中,便會顯得更加優雅高貴,落落大方。
美國人總是習慣將對美的感知阻擋在頭腦之外。人們普遍重視物質財富,卻忽略了精神生活,更加不會重視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反觀在鄉下生活的人們,就不會將金錢放在首要位置。因而在美國,鄉村的發展要好過城市。
一個人若將全部精力都傾注於對物質財富的追求,那麼便無法開發自身的審美能力、交際能力,連同其餘各種可貴的能力。這些能力有可能會因為長久得不到開發而逐漸消退。這樣一來,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對其而言就成了一種不可能實現的奢望。一個人的能力會因為長久的閑置而不斷退化,要想讓能力發揮最大效用,就必須時常使用它、磨煉它,這與腦細胞的使用是同一個道理。人類誕生之初就被上帝賦予了強大的本能。若是本能之中惡劣卑鄙的部分被大規模開發出來,健康美好的部分反而遭到了壓抑,在能力得不到和諧發展的情況下,失敗便成了一種必然。培養高尚的審美能力對這類人而言更成了一種妄想。
上帝創造人類,賜予人類強大的能力,並不是希望人類將所有能力都用於追逐物質財富。對美的追求應該貫穿每個人的一生。那些毫不關注自然之美的人,可以說是褻瀆了上帝賦予自己的使命。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便不能隻滿足於物質資源的充足。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應重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呼聲,為自己的人生打下牢固的地基。
曾經有一次,李斯先生帶著鮮花去紐約桑樹街探望那裏的窮人。事隔多年,李斯先生再次回想起當日的情景,仍覺曆曆在目:“出了碼頭以後,我帶著花往桑樹街走。沒走多遠,就有一大群孩子湧過來,將我團團圍住。孩子們尖叫連連,要求我把花分給他們。我要是想繼續前行,這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於是我隻好照做。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拿著屬於自己的勝利果實,各自散開,來到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饒有興致地觀賞著手中美麗的花朵。等到我下次再去的時候,就發現他們又帶了一幫朋友過來問我要花。見到那些采自郊野的花朵,所有孩子都在刹那之間瞪大了眼睛。越是貧窮年幼的孩子,便越是渴慕美麗的鮮花。麵對孩子們的渴求,誰能忍心拒絕呢?所以,我每次去那裏,都會將自己帶的花全部分給他們。
“這件事過後,我開始覺得自己先前對窮人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偏頗。的確,物質的匱乏是窮人們需要麵對的首要難題。可是,人生來便具備愛美的天性,即便是窮人的孩子也會對美有著強烈的渴求。這些孩子在對美的熱愛與追求中,收獲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同時提升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因為他們對於美有著強烈的渴慕,所以才會蜂擁而至,向我索要花朵。就算是那些生活在貧民窟的孩子也應受到社會的重視,幫助他們滿足自身對美的渴望與追求。我們絕不能因為那些孩子的出身,就認定他們對美毫無感知,是天生無知的蠢材。
“這幾年,我陸陸續續又到貧民窟中去了幾次,並幫他們將住所重新修葺了。我告訴那些媽媽怎樣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審美教育。為了讓孩子們能有更好的受教育條件,我幫助他們修建了幼兒園。我們用學校等公共設施和鮮花綠草掩蓋了那裏原先的汙濁不堪。在那兒,我們竭盡所能,掃除先前的陰影,迎接嶄新的明天。孩子們在學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們對生活積極樂觀,充滿熱情。現在,那裏已經煥然一新,處處鳥語花香,生機盎然。我們的努力終於有了豐厚的回報。試想當初若是我們沒有進行這樣的改革,將會給我們的一生帶來多大的遺憾,將給我們的國家造成多大的損失?”
在紐約,有許多愛美的孩子,因為出生在貧民窟而沒有接受教育的條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富豪坐擁無數家產,卻不屑接受審美教育。由此可見,我們的社會是多麼的不公平啊!在這樣的條件下,何談全麵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
讓生活充滿活力
隻有那些精力旺盛的人,才能夠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一本書如果內容不好,缺少真實性和原創性,那麼就算它的外表包裝得如何精美,也無法得到讀者的認可。同樣道理,無論是一首歌、一首詩,還是一幅畫,隻有它充滿活力,令人們感受到快樂時,人們才會喜歡它。
為什麼很多人耗時費力地創作出作品,卻無法得到讀者們的認可?最主要的問題是,它沒有思想內容,單調乏味。讀者讀這樣的作品時,很難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一個缺少生活經驗、不熱愛生活的作者,又怎麼能夠寫出鮮活的人物?一個非常疲勞的藝術家,又怎麼能夠創作出獨具特色,與眾不同的作品?這樣的人,連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證,又怎麼能夠創作出讓人滿意的作品呢?
有一些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曾經創作出非常不錯的作品。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作品越來越不受人們歡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不再向過去那些熱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向過去那樣嚴格地要求自己,因此便無法熱情洋溢地創作。
人們無法永葆青春,但卻可以保持自己的心靈年輕。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還很年輕,卻已經衰老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很多人都認為,人到45歲至50歲的時候就已經老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它會讓人們的心靈趨於老化,心靈老化之後,身體就會隨之老化。喬布曾經說過:“你越害怕的東西,它就越會到來。”人越是怕老,越是想辦法延緩自己衰老,老得就會越快。
人的身體會受到思想很大的影響。因此你對自己充滿信心,把自己當成年輕人看待。不要總想著自己老了,已經做不了任何事情了。否則,我們會老得更快,最終變得超出我們的想象。
愛默生說:“年齡對一個人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絕對不會起決定性的作用。歲月不會把我們變老,我們之所以會變老,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保持自己的心靈始終年輕吧!把自己當成一個年輕人,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老了。有一個60多歲的父親,當孩子們邀請他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不但沒有和孩子們一起玩,還非常生氣地說:“我都這麼大歲數了,怎麼能像你們那樣折騰呢?”他的妻子,也就是孩子們的母親與孩子們一起玩遊戲。她玩得非常開心,像一個小孩子那樣,不停地蹦啊跳啊。這個時候,她一下子變得年輕起來。在年齡方麵,她與她的丈夫相差無幾,可是她有一顆年輕的人,因此才會顯得比丈夫年輕很多。
已經年逾80歲的奧裏福·霍爾姆斯仍然非常健康,精神也很矍鑠。有人問他,用什麼方法保持年輕。他的回答非常簡單:“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最重要的法寶。要懂得欣賞自己,要學會知足……憂慮、抱怨、暴躁等情緒會讓你迅速地變老,因此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讓微笑一直掛在你的臉上,你就會永遠年輕。”
人要學會知足,知足才能常樂,常樂才能讓人永遠年輕。知足並不是用消極的態度來麵對這個世界,也不是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而是讓自己遠離憂慮、焦躁、虛榮。因為它們會把一個人很快變老。有人說,那些虛榮且自私的人,都是野心家。他們隻顧著追名逐利,所以更容易老去。那些工作時拚命努力,休息時讓自己充分放鬆的人,才能夠一直年輕下去。就算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也不要以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其實你的身體並沒有老,隻是你的心在你的身體老化之前先老了。工作時要拚命,休息時要讓自己徹底放鬆。生活就是這樣,隻有工作的人,才能夠永遠年輕。有一位著名的女演員曾經這樣說過:“我熱愛藝術,熱愛我從事的工作,因此我才能夠永遠年輕。當我努力工作時,我感覺自己精力充沛,心情特別舒暢。”
有些人遭受痛苦之後,便無法從痛苦之中恢複過來,整天沉浸在痛苦之中。這樣的人很快就會變老。人們在沒有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的時候,就容易生病;在沒有意識到青春的寶貴的時候,就會慢慢老去。疾病可能是由無知引起的,但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是不會輕易生病的。隻要心靈不老,就算老人也能像年輕人那樣充滿活力。樂觀可以延長人的壽命,當困難與挫折到來的時候,要學會用樂觀的心態去麵對。“笑一笑,十年少”,因此要讓自己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
一個有愛心的人,才能夠做出浪漫的事情。讓愛占據整個心靈的人,會愛自己、愛別人,他們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豐富多彩。那些沒有愛心和同情心的人,就會為了一己私利而蠅營狗苟,人也會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衰老。歲月在時刻不停地流逝著,心中充滿了希望的人,生活將會過得多姿多彩。城市裏的女人懂得生活,因此她們看上去才會顯得年輕。而過著單調乏味生活的鄉下的婦女們,很快就會老去。
有一位智者活了很多年。大家都很想知道他長壽的秘密。那位長壽的智者說:“我長壽的秘密就是,每天都把新東西裝進自己的頭腦之中。”這個觀點與古希臘人的觀點極為相似。古希臘人認為:“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是保持長壽的訣竅。多接受新思想的洗禮,多與人溝通,多一些同情心和愛心,人才能夠活得更加充實,更加快樂。”
永葆青春的訣竅在於愛心、希望和樂觀。富有愛心的人,生活會過得豐富多彩,追求快樂是每個人的權利。一個人,要想永遠年輕、幸福,就需要有健康的身體,高尚的品格、寬廣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