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企業運動會都是易世良最心忙,也是職工們最興奮的時刻,易世良領著工會一班人馬,將歡樂的競爭氣氛造得足足的。運動場上飛飄著五顏六色的大氣球。那一時間,許多職工的眼睛裏閃著晶亮激動有光澤,每一個氣球都滿載著易世良和職工們的共同的飛升期望。後來,易世良又領導新潮流,在企業運動會開幕的瞬間,放起奪目的大風箏和自由翱翔的鴿子,那氣勢,那場麵,那情緒,真讓每一個新撫鋼廠的職工感到驕傲。市裏開運動會,必要請新撫鋼廠的運動隊去表演一番。企業的知名度大增。
其實,由職工文化活動增加新撫鋼廠知名度的途徑不少。在山東濰坊舉辦的國際風箏比賽會上,易世良組織新撫鋼廠職工與另一工廠聯合代表遼寧隊,製作出帶音響的大風箏,硬是捧回獎杯,金榜得名。講到這裏,易世良的視線似乎穿越屋頂,直上藍天白雲,追逐著一個自由飛翔的大風箏。
易世良在新撫鋼廠還搞起過全市橋牌和麻將比賽,這些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達官貴人、知識階層的消遣娛樂方式在普通職工中推及開,成為開發智力、文明娛樂的方式。新撫鋼廠的廠長走到哪裏,都有人向他打聽邀請賽的情況,廠長怎能不感到欣悅呢!
多年開展職工文化活動的結果如何,我們來看看這組數字吧:
全廠成立自學小組216個,有3000多人參加了自學活動,占職工總數的29%,自學專業有文學、法律、機械、電氣、冶煉、軋鋼、黨建、工運等19個科目,有476人獲自學標兵、技術能手稱號,有6名自學工人破格晉升助理工程師。去年撫順市總工會推薦新撫鋼廠為職工教育先進單位。
易世良組織起的職工愛好者聯合會,下設釣魚、集郵、書法、攝影、雜文、文學創作、武術、音樂、花卉等27個愛好者協會,發展會員2千多人,有萬名職工被吸引。有156幅工人的美術、攝影、書法作品在全國、冶金部、省市的展覽中獲獎;有120多個文藝節目在全國、東北三省、遼寧、撫順地區文藝彙演中獲獎;有10餘位文學愛好者的40餘篇作品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釣魚、集郵、攝影等協會也分別受到省市的表彰。
……
數字可能是抽象枯燥的,但新撫鋼廠職工活動的文化氛圍卻是置身其中者可以真切感受到的。早就該退出曆史舞台卻又一直頑強盤踞在人們生活之中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傳統生活方式在新撫鋼日漸被冷落,代之以文明、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追求。精神、智慧的進一步開發,文化意識的增強,使創造物質財富的工人階級更為強大,成為無堅不摧的社會主義中堅力量。
易世良在工會組織中工作了數十年,隻有新時期的工會工作才成就了他一番人生追求。他紮紮紮實實,一步步地實踐著建設職工文化的大目標,這種對職工長遠利益的維護,成為他演奏的兩重曲。他還在思考,準備下一步要成立群眾法律監督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具有在工人利益受到侵害之前就能發揮作用,製約各級領導濫用權力的效能。還要完善工人理論隊伍的建設。
在談到這一切時,易世良不停地抽著煙,不是什麼名牌的雲煙,更不是進口煙,而是一種用又長又寬的卷煙紙自製的特大號煙卷。一串串大大的煙圈互相追逐著飛騰上去,彌散開來,煙霧後麵的易世良忽又變得清晰,忽又變得模糊。
“如果當年要我選擇職業,我不會選工會工作,如果讓我現在離開工會做其他工作,我不會答應。”
這是采訪要結束時,易世良淡淡悠悠地說出的一句話。
看來,我最初的朦朧的感覺沒有欺騙我。
生活還是公平的,在一方麵失去了,在另一方麵也能得到補償,如果你真有追求的話。
易世良放風箏的愛好不會沒有性格因素吧?那洋洋灑灑、飛向藍天白雲的自由落體。
(作者係遼寧省《當代工人》雜誌社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