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武陵源
武陵源風景區地處湖南省大庸市(今張家界市,編者注)境內,由張家界、天子山、索溪穀組成。總麵積為522平方公裏,主要風景點300多個。景區內原始森林覆蓋麵積高達97%,自然景觀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峰為主體,隻見石峰聳立,怪石嶙峋;古樹參天,溝壑深幽;奇花異木,香風四溢;珍禽異獸時而出沒其間。在這裏山、水、林、禽、獸同生共榮,集“幽、野、神、奇、秀”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獨具一格的天然畫卷,是當之無愧的“地球紀念物”。
已經成為中國之寶、世界之寶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千百年來一直不為世人所知,湘西是我國有名的窮鄉僻壤,交通閉塞。不僅曆史上謝靈運、酈道元、徐霞客、李白、王維、陸遊等旅行家、詩人都無緣識荊,古籍亦無任何記載,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近30年也無人問津。直到1978年四月,《湖南林業》雜誌記者陳平,隨同湖南省林業廳長霍啟明到張家界林場視察後,於年底《中國林業》雜誌發表了陳平的《張家界紀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祖國各地》專題節目中,播發了陳平的《金鞭岩傳奇》;1979年《光明日報》發表了老畫家吳冠中介紹張家界的文章;1981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將張家界定為中國第一座國家森林公園,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3年開始接待遊客。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自然風景區均屬武陵山脈中段,其東鄰就是古稱武陵郡的常德市,而且唐代詩人王維在《桃源行》一詩中,也有“居人共住武陵源”的句子。故而,1985年,當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到湖南視察工作時,為風景區題寫了“武陵源”三個大字。
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自然風景區,原來分屬大庸、桑植、慈利三縣管轄。過去一直是彼此相安無事,和睦相處。一旦開發成為聞名遐邇的風景區後,地界的劃分、山林的歸屬、財產分割、戶籍管理等諸多糾紛接踵而來,官司從縣裏、省裏一直打到中央。看來,把三個風景區統一管理起來,已經是勢在必行了。因此,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大庸市(地級),並將原來不同隸屬關係的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合並,設立一個縣級區——武陵源區,區政府設在索溪峪鎮。從此,武陵源自然風景區的名字就中外聞名了。
現在武陵源風景區,符合國際標準的旅遊設施完備,陸上、空中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捷。到20世紀末,已接待中外遊客近億人次。
武陵源風景區是一座自然迷宮,給人以撲朔迷離、神秘莫測之感。盡管許多景點已被開發出來供遊人觀光遊覽,但至今尚有許多地方還無人涉足,無法窺其真麵目。比如那天橋遺墩;那四麵萬丈深淵,中間孤峰上的莽莽原始森林;那後花園下麵的危石峰林……這些地方就是在直升機上,由於雲霧繚繞,也俯瞰不清,更難拍攝出清晰的照片。尤其是神秘的神堂灣,峭壁底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世界?那更深人靜從穀底傳出的金戈齊鳴、千軍萬馬的喊殺聲從何而來;那悠揚悅耳的古琴聲,又是誰演奏的;真是異禽怪獸在看守靈芝仙草嗎?真有野人在其中生活嗎?……許多現象都無法解釋,許多怪異的傳說也無法證實。武陵源一些尚未開發的地方,諸多神秘詭異之處,自不必說了,就是已經接待遊人的黃龍洞,也還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黃龍洞是武陵源風景區的一大奇觀。它坐落在武陵源區政府、索溪峪鎮東10公裏處,是1982年被當地農民偶然發現的。黃龍洞內麵積之大,景觀之奇實為中外洞穴之罕見。已供遊人遊覽的景觀就有“洞內洞”、“樓外樓”、“天外天”、“山外山”、“一庫”、“二河”、“三瀑”、“四潭”、“十三宮”、“九十六廊”等等。洞內竟長達13公裏,最大的廳堂竟達12000平方米,可容萬人。洞內石鍾乳高掛,造型多姿多彩,如簾似琴,似筍如蓮,如雄獅,似火箭,石柱林立,色彩斑斕,爭奇鬥妍,美不勝收,奇不勝奇,故而有地下魔宮之稱。
這些已與遊人見麵的景觀,當然已無什麼神秘可言。但是,這並不是黃龍洞的全貌。據勘測,黃龍洞的整個姿容還有三分之二以上沒有同遊人見麵。要把它全部開發出來,還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還需要很長時間。
那麼,黃龍洞尚待開發的景物,將是什麼樣子呢?能否有震世駭俗的新發現呢?人們在議論著、猜測著、期待著……
漊水漂流記
聽說酒店要組織一次去漊水漂流,大家都樂壞了,紛紛報名參加。早七時,我們懷著十分驚喜的心情,從大庸出發,汽車在崇山峻嶺中爬行了四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漊水漂流的起點——桑植縣的長山坪。這裏住著土家、苗、傣等少數民族。中午,我們在漊水之濱品嚐了土家族的竹筒飯。漊水發源於湖北省的江口,流向東南,到湖南慈利後彙入澧水。全長近200公裏。水麵最寬處有70多米,最窄處也在20米以上,水深50多米。稍事休息後,大家穿好了救生衣,根據編組,先後登上了橡皮筏子。按照組織者的意圖,將筏子雁次擺開後,依次向下漂流。可是,這十五條筏子一上去人進入水中,就失去了控製,亂了陣腳。我們撫順、南京、昆明的六個人乘坐的筏子,在水中轉了幾圈,就基本掌握了要領。隻要左、右三隻槳均勻整齊劃動,筏子就可以不再左右亂擺了。所以,我們率先衝出重圍,平穩地順流而下了。雖然有幾條筏子業已銜尾而來,但距我們仍在50米以外。前方,工作船經過的轉彎處,水急浪高,驚濤裂石,好不怕人。大家都極為緊張。待進入急流後,六個人不約而同地一手持槳,一隻手緊緊抓住什麼東西,任憑猛浪襲擊和筏子上下的顛簸,而一顆心卻始終懸在嗓子眼上。此時的感受和飛機的起飛、降落時差不多,隻不過速度更急劇,時間更短暫,而且還反複多次。也就二十多秒吧,就衝出了險區,漂入了平緩的水域中。盡管驚魂初定,我們還是萌發了漂流的驚險也不過如此的豪邁氣概,相顧縱聲長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兩個年輕人情不自禁地哼起流行歌曲來:“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頭!”好不愜意。我則悠閑地點燃了一支煙,飽覽這遠山近水各種奇妙的大自然風光。正是這漊水的存在,才使中國的漢字又增加了一個“漊”字。隻有經曆過漊水漂流的人,才能領略它那雄渾、莊嚴的原始野性,才能感受它那博大、豪放的驚人魅力,產生一種力的湧動。那兩岸,時而山花爛漫,綠草如茵;時而怪石嶙峋,山峰嵯峨。漊水流淌著新綠,那綠色綠得人心曠神怡。“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詩情畫意賦予我無盡的情思和遐想,似乎已進入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突然,身後隱約傳來嘈雜的人聲。不好,可能筏子翻了有人落水。我說:“咱們是不是先靠靠邊停下來,一來可以看看是誰的筏子翻了,二來如有人漂下來,我們還可以扮演一下救生員的角色。”大家欣然同意。可是這小小的橡皮筏子並不聽指揮,六支槳不是左邊勁大,就是右邊勁大了,弄得筏子東一頭、西一頭亂擺,幾個人手忙腳亂,有兩三次差點沒自己把筏子弄翻了,隻好改變初衷,繼續任其向下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