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情滿高爾山(3 / 3)

昏鴉三匝戀枯樹,耆翁九轉迷夕陽。

莫道蕭瑟秋風至,猶有晚菊吐芬芳。

從北大嶺登高爾山是我最後一站。深秋的某日下午,我從住所出發,步行約五公裏後,終於緩步上了北大嶺。這裏是出入撫順市區的門戶,海拔高度約在百米左右,東西兩側是高約二三十米的懸崖峭壁,顯然是鑿石辟成的通道。北至鐵嶺市進入沈哈高速公路。西側陡壁上立有一塊一米高的石碑,上麵刻有“高爾山山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等字樣。“高爾山山城”,是曆史上有名的高句麗新城。像這樣的山城,遼寧省還有“鳳凰山高句麗山城”、蓋縣“高麗城山城”、西豐“城子山山城”、桓仁縣“五女山山城”,吉林省有吉林市“龍潭山高句麗山城”、集安市的“丸都山城”、“國內城”、“霸王朝山城”和其他諸多高句麗古墓群等曆史遺存。一提起“高句麗、高麗”,人們總是把它與朝鮮半島、朝鮮民族聯係在一起,其實這純屬誤解,將兩個國家、兩個民族混淆在一起了。高句麗國是在西漢末年,以五女山城為都城建立起來的。600多年後,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滅。族人淪為罪囚,被遣送到中原內地和邊遠地區,漸被漢族同化。“高句麗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份,它所建立的國家是中原統一政權的一部份,它所占據的地方,是中華版圖的一部分……高句麗民族是生存在我國東北吉林,遼寧境內的一支古老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族的一員。它的曆代國王都是中原政權冊封的。高句麗族不是外族,高句麗國也不是外國。”至於現在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朝鮮族,大體上是從明代開始陸續移民到中國的。

我由石碑處爬上了山城。沿山脊小路北行一百多米後,再西行二百米左右,來到一高峰下麵,本可從左右小路繞行。為了覽勝,我還是手足並用,奮力爬上了頂峰,說是峰,但腳下卻是有二、三平方米的平坦之地。而我來時的小路,雖然甚窄但都是在脊上。我猛然心中一動,這絕不是地質構造自然形成的,說不定是高爾山山城的走勢呢!我站立之處是高爾山群峰中的最高點,也正是海拔二百多米高的將軍峰。“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極目遠眺,不僅撫順市城區的全貌盡收眼底,就連九十裏外的遠山輪廓,點點村落、水庫電廠都一一清晰可辨。尤其是那九曲東來,奔流西去不舍晝夜的渾河,猶如條蟒帶,將撫順中分為二,更給撫順增添了幾許嫵媚和妖嬈。藍天、白雲、遠山、近水、村落、城郭,多麼和諧的組合,這是一首撫順的詩,更是一幅撫順的畫。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多美啊,我們的撫順!

我站在曆史上有名的高句麗新城的最高處,不僅大發思古之幽情,遙想這四麵環山,居高臨下,退可據山城之險,進可扼渾河之衝的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曾有過何等金戈鐵馬、威武雄壯的景象啊!我腳下的將軍峰可以作證,撫順一頭聯結著過去,已從古代曆史步履蹣跚地走來;一頭聯結著未來,撫順人喊出了“發展經濟,振興撫順”的口號,正勇往直前地向二十一世紀走去……

(本文引用了撫順學者趙廣慶先生的某些研究成果,特此深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