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千年前,漢武帝開辟河西走廊,置“敦煌郡”築陽關、玉門關鎖鑰西陲以來,敦煌就成為西北國境線上最邊遠的一個州郡。它是通往西域諸國乃至通往中南亞和歐洲的交通樞紐,也是東西方文化和西域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彙合點。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稀世之珍的宗教藝術寶窟——千佛洞,之所以建鑿在敦煌,絕不是偶然的。現在,世界上早已興起了一門新學科:“敦煌學”。我國的敦煌學研究,已在世界處於中心地位。《敦煌石窟全集》已著手編撰,全集將敦煌石窟全部資料加以記錄整理,傳之後世,預計100集,在今後二三十年內完成。
古絲綢之路,分天山南、北二路。是約自公元前三、二世紀開始形成的橫貫亞洲東西交通的大通道。中國的絲和絲織等貨物,由此西運至西亞各國,故稱。天山南路起自長安,沿河西走廊西行,經蘭州、酒泉、敦煌,出陽關、玉門關至樓蘭後,又分成二路。北路經吐魯番、阿克蘇、喀什至地中海沿岸各國;南路經和田、莎車至伊朗、伊拉克等國。玉門關和陽關成犄角之勢,構成了河西走廊西端門戶。大西北的不少作物都有“胡”字;胡麻、胡楊、“胡豆”……大概就是通過絲綢之路,當年從中亞、西亞各國傳過來的吧!友人說:“玉門關和陽關不能兼遊,你年事已高,還是走陽關大道吧!”這“陽關大道”,不僅是指我們隻能去陽關一遊,還兼有祝我長壽之寓意,我心領神會,笑而從命。
汽車出敦煌南行,至黨河水庫後折向西南。汽車順著斷壁殘垣的漢長城遺址,行駛約半小時,停在古董灘上。在這一地區曾發現大量漢代銅箭頭、五銖錢、石磨、陶片等文物,故以“古董灘”名之。下車後,一座高約10米的烽燧屹立在眼前。在一尊石碑上刻著:“墩墩山烽燧係漢代建築……為古陽關候望之地,故有‘陽關耳目’之稱。”繞烽燧一周後,站在這“陽關古道”上,放眼西望,瀚海無邊,與天際渾然一體,陰雲四合,籠罩四野。我仿佛看見了精通漢語文字的天竺高僧鳩摩羅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還有各國的使臣、僧侶伴隨著商隊那悠揚的駝鈴聲,正蹣跚地走來;中國內地的絲綢,藥材、鐵器、商人絡繹不絕西去……可這“商賈胡客,日奔塞下”的盛況,早已隱退在曆史的煙塵中,隻有那星星點點的駱駝刺、芨芨草、胡楊和紅柳,點綴著萬古荒原戈壁,表現出綠色生機。難怪唐代詩人吟出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絕唱。
登鳴沙山
我和同行的耿斌先生,每人騎一匹駱駝,慢悠悠地向月牙泉風景區入口走去。走著走著我自己也不禁覺得好笑。從未想到兩個年過花甲的老頭子,居然不遠萬裏跑到大漠來騎駱駝,若是兒孫們知道了,不取笑才怪呢!走了不遠,老耿就下了駱駝,拍起照來。是呀,麵對這大漠、沙山、落日、駱駝等從未見過的奇妙景觀,怎能不激發他的創作衝動呢!這時,同遊的人們已從北坡登上鳴沙山了。
“咱們也別騎駱駝了,走,登鳴沙山去。”老耿邊說邊向鳴沙山北坡走去。這二百米左右的開闊沙地。可真是太難走了,一步一個深深的沙窩,費了很大勁兒,也拔不出腳來。到了山下,我已是累得氣喘籲籲了。抬頭看了看山頂,雖然不足百米高,但很陡,怕是有70多度吧。跟在老耿身手,開始登山,上了還不到三分之一,腿肚子就軟了。可別小看這座小小的沙丘,想爬上去還真不容易。腳一踩上軟綿綿的細沙,立即陷入下滑,鞋裏早已灌滿了沙子,上三步,退二步,真可謂是事倍功半。我隻得實行了“目標管理”,先是30步一休息,後來隻得20步,10步一休息了。還剩下最後十來米了。“不到長城非好漢”,我索性手足並用,名副其實地爬上了鳴沙山。
汗流浹背、氣喘如牛的我,立即脫下鞋襪往外倒沙子,這沙子細如粉、流如水。若是赤腳爬山,那該是既省力又別有情趣,是何等愜意的享受啊!剛剛坐下休息片刻,猛一抬頭,就騰地從地下一躍而起,我被眼前這童話般的世界驚呆了。藍天、白雲、黃沙、駱駝、羊群。那一座座沙山連綿起伏,宛如虯龍蜿蜒不斷,遠遠望去,都近似三角形,好像是埃及的金字塔群,在陽光照射下,陰陽麵黑黃分明。沙山懷抱著一彎新月似的月牙泉,一群身著鮮豔民族服裝的維吾爾族男女青年,蜂擁著向我站立之處攀登,不時傳來嬉笑和歡呼聲……
此時,西邊天際漸漸升起了黃澄澄、霧蒙蒙的雲層,遮住了太陽。老耿隻好收起三角架,放棄了拍攝鳴沙山落日、晚霞的欲望,從南坡下山,看月牙泉去,一些孩子和青年人,還有眾多不同膚色的外國遊客,以不同姿勢,或坐或臥,向山下緩緩滑去,身後留下道道沙槽。據說,沙礫隨人體下滑,可發出絲竹管弦或鼓角之聲,猶如仙樂,故稱“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
月牙泉的東麵是入口處,可通遊人和車輛,南、西、北均是沙山圍繞,沙山的高度均在百米左右。南山北坡凸出,北山南坡凹進,由此決定了泉麵呈月牙狀。令人費解的是,這泉與山已共處了兩千餘年,何以永不幹涸,也不被風沙吞沒,真乃是千古之謎。因而被列入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月牙泉不大,泉水不深,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成群的小魚在水麵沉浮、遊弋,泉底有水草晃動。這是不是傳說中的鐵背神魚和七星仙草,則不得而知。月牙泉四周則長滿了蘆葦,白花花的蘆花,在秋風中搖曳,使遊人產生一種蕭瑟之感。月牙泉南岸的高阜處,原有百餘間古時建築的廟宇,殿堂壯麗,樓閣玲瓏,因年久失修而破敗。現在,敦煌市已計劃恢複此處的古建築群並對月牙泉已采取了多項保護措施。
五月端陽,登鳴沙山,觀月牙泉,已成為當地民間習俗,千百年來,相沿至今。
我們遊興正濃,一位個體攝影的青年人,手指西方上空告訴我們說:“老先生,趕快回到旅遊車上去吧!一場大風沙就要刮來了。”待我們踏上汽車時,已是狂風大作,黃沙漫天飛舞了。
莫高窟掠影
我們乘旅遊車,出敦煌東行,至5公裏處的敦煌飛機場,然後右轉南行。不久,汽車進入了一條約7、8裏寬的峽穀。從車窗望去,右邊是綿延起伏的沙山,左邊是山勢突兀崢嶸,山石怪異,呈紅褐色的石頭山。車內遊客不約而同地搜尋著,企望盡早發現莫高窟。這時,司機從反光鏡裏看見大家的神態,忙拿起話筒介紹說:“各位旅客,此刻車左邊是神奇的三危山,車右邊是美麗而著名的鳴沙山,而莫高窟是開鑿在大泉河的西岸,鳴沙山的東麓。大家注意看,前方6、7公裏處,那一片綠洲的深處,就是千佛洞了。現在,我們已隱隱約約看到,在那綠洲的上方,有一金碧輝煌的木構建築,頂端與鳴沙山等高,就是名聞遐邇的九層樓。”說話間,汽車已到了莫高窟的停車場了。
隻見在鳴沙山的懸崖上,鱗次櫛比地鑲嵌著大大小小的洞窟,上下有5層之多。幾層複道式長廊,上下盤旋,幾座古色古香的寶殿建築點綴其間。整個窟區長約1000多米,掩映於綠蔭之中。這超凡的傑作,用“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了。
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代武則天時,已有洞窟千餘龕,現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以來各代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構建築5座。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也堪稱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