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觀止入畫,我思悄然(上)(2 / 2)

小胖子倒是沒有想那麼多,隨手就從虛空中抓出一本嶄新的串著金線的書籍,遞給了宋軒:“兄台,這是前人所著,關於觀止境界最好的說明。這是吾父所說,吾相信這是真相。”

這本書名字很簡單,更霸氣:觀止真解。

自古華山一條路,修行者修行之路雖然不唯一,但是在儒門入門之法中,紅塵四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缺漏的一環。是以,儒門修行者有多少,到達過觀止境界的修行者便有多少;敢在其中稱為最好的典籍,不管符不符實,至少不會太差。

宋軒是懷著敬畏之心翻開書的,不一會兒便沉浸其中;而小胖子則怡然自得地——畫起了筆墨山水。

不知何時起,窗外的風景,變化成了山水之間的大美。

.............................................................

書中第一頁便是一行娟秀的小字:“開卷有益。”想來是女子手書。

再細細翻閱下去,宋軒被其中的內容深深打動。

按照書中所言,觀止境界,是修行的第一個小境界。

人,在天地間,與天地的關係是什麼呢?或者說人族該如何自視?

是附庸,是螻蟻,是觀察者。在這些最基礎的身份中,最占據主動意識的身份,便是觀察者。觀察天地的運行,體會大道流轉,從而達到修行者所推崇的道法境界:上體天心。

所以紅塵第一個境界,是觀止。

用眼睛去看紅塵,觀天地,追尋大道,言念一生。

修行者需要修煉的,是眼睛,又何嚐不是心眼呢?

世人隻知眼在五官之中,不知眼亦在五體之間,五穀之內。觀止境界,若是隻單單修煉五官之眼,對於後續的修行有大不利。所以,修行者應當注意,修煉之時考慮到五髒之合,五體之用,五穀之分。

而在這其中最緊要的,卻是在識海中,開辟屬於自己的靈眼——當然,這一點並非需要在觀止境界完成,因為這實在太難。

書中說,想要入得觀止境,隻需要以天地靈力,輔以自身意誌,衝破心中知見障,打開靈明一關鎖。入境者自有天地異相紛呈,以現天地同樂。

.........................................................

但是宋軒照其中法訣,調息心中的靈氣,竟然發現自己心中的知見障不得見!

這可不是好事情。

修行的第一步,並不是打破知見障,而是打破知見障之後,內心對於天地法則的一次頓悟。宋軒,竟然沒有這知見障!

知見障並非是一個人天生具有的,而是一個人修行之時對於大道有頓悟,有不解,有羈縻,其中的種種因素積累起來,形成了一個人心中的知見障,亦稱心魔。

心魔雖然危害極大,甚至可能敗壞一個人修行的道行,但是,它也是修行者對於大道感悟的積累;隻要堪破知見障,道法修為定將突飛猛進。

可是宋軒心中全無知見障!

宋軒按照書中所言繼續在靈台中搜尋知見障,卻始終找尋不到。將心思轉向其他地方,宋軒也無可奈何——知見障了無蹤跡,靈台內隻有許多道毫無可能邁過去的玄關。

難道是因為我對於大道感悟不深嗎?

肯定不是。張夫子說我精於典籍便是精於大道,必然不是騙我;伯父也說過修行之前先要讀書。我讀書的水準雖然不高,但是已可以自傲!

那麼是我不能修行嗎?

也不對。雖然在人世間不能修行的人很多,但是他們的主要問題在於感悟溝通天地靈力,而不是缺乏知見障!

今何來哉!今何來哉!

宋軒失魂落魄地睜開眼,幾乎是不能動彈了,汗水浸潤了他的衣衫。

難道我竟然因為這可笑的原因而不能修行嗎?

小胖子還在仔細地畫著畫,畫中的遠山愈發清晰,仿佛,近在眼前。遠山上的寺廟,竟傳來陣陣隱約的鍾聲,有一個老僧從林間走來。那老僧麵目隱約不得見,一件僧衣卻掩映得山青水更綠。

宋軒苦笑地麵對著眼前人,心想我這種奇葩千年也不得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