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酷吏難有好下場(3 / 3)

第二,酷吏自身素質太低了,缺乏轉型的可能。酷吏大多出身社會底層,好多人甚至大字不識一個,這樣的文化素質讓他們沒法勝任別的工作。比如說以前提到的文盲酷吏侯思止就經常鬧笑話。他在洛陽當官,洛陽有一個地名叫白司馬阪,侯思止不大認字,把“阪”字看成謀反的“反”字,還以為是一個叫白司馬的謀反了,在這兒被砍的頭。當時有一個將軍叫孟青棒,他又以為是一種刑具,用來打人的。所以一審問囚徒他就說:“若不承認是白司馬,就讓你吃孟青棒。”犯人莫名其妙,後來知道是這麼回事,好多人都在心裏竊笑。長壽元年(692年),曾經幫助武則天平定李敬業叛亂的魏元忠也被人告發謀反。侯思止提審魏元忠時,又露怯了,對魏元忠嗬叱道:“急認白司馬,不然,即吃孟青棒。”魏元忠一聽,忍不住哈哈大笑。侯思止太生氣了,一個犯人敢笑我,就把魏元忠的腳綁起來,拖著他走。魏元忠說:“我命薄,騎驢摔下來了,腳卻被鞍鐙掛住了,所以被驢拖著走。”侯思止更生氣了,接著又是一頓暴打。魏元忠終於發火了,說:“侯思止!你要殺我就殺,說什麼謀反不謀反!你好歹也是國家官員,居然說什麼白司馬、孟青棒,總有你吃虧的時候!”侯思止不懂啊,以為白司馬、孟青棒是犯忌諱的話,嚇壞了,連忙給魏元忠鬆綁道歉,說:“思止死罪,幸蒙中丞指教!”這件事一下子傳開了,連武則天聽了也忍俊不禁。這樣素質的官吏,怎麼可能不被淘汰呢,等著拿腦袋祭旗吧。

從廢黜中宗李哲到處死來俊臣,酷吏政治持續了十四年之久。唐朝以來,任用酷吏一直是人們批評武則天的最主要罪證。那麼,回首這段血腥而又紛繁的曆史,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評價武則天的酷吏政治呢?

必須承認,酷吏政治有它極其惡劣的一麵。首先它嚴重破壞了司法製度。唐代號稱律令製社會,武周王朝的司法體係承自唐朝,本來也很完備,但是在酷吏橫行的時代,原來的法律條文和司法原則都成了一紙空文,無法再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次,酷吏政治也破壞了人心。君臣之間互相猜忌,大臣為了自保,隻能裝聾作啞,苟且偷生。當時的宰相蘇味道有一句名言,說別人要是問你問題,絕不能正麵回答,要模模糊糊地回答。可即是不可,不可即是可,凡事無可無不可,所以就留下來一個成語叫做“模棱兩可”。連宰相整天說話做事都似是而非,公事還能辦好嗎?所以在武則天手下雖然有不少很能幹的大臣,但是再也找不到魏徵那樣的直臣了。

但是,在另一方麵,我們也要看到,酷吏對於武則天的統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般來說,如果是開國皇帝,必然都有自己的佐命功臣;如果是女主執政,又都會有外戚幫忙。武則天既是女人又是開國皇帝,可是她既沒有佐命功臣也沒有得力的外戚,而她遇到的阻力又那麼大,怎麼辦呢?隻能是任用酷吏了。通過讓酷吏殺一批人來震懾天下,武則天迅速地穩定了統治,國家沒有發生更大規模的****。正是因為有酷吏幫助,武則天才能“計不下席,聽不出闈,蒼生晏然,紫宸易主”(《資治通鑒》卷二〇五)。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流血戰爭,老百姓安安穩穩,天下就改朝換代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武則天是贏家,天下的老百姓也是贏家。

此外,酷吏雖然在一定時期內橫行霸道,但是,他們行使的主要是監察司法權,而不是行政權。影響最大的酷吏周興、來俊臣,都沒有當過宰相,因此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左右國家政局,這使得酷吏的危害被降到最低。即便是在司法領域裏,酷吏打擊的對象也主要是可能對武則天構成威脅的中高級官員,基層社會受到的震動不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社會整體的平穩發展。更重要的是,從任用酷吏到結束酷吏統治,武則天始終把握著政治進程。她深知,酷吏固然是開創和鞏固政權的重要工具,但是要坐穩江山,絕不能僅憑暴力威懾。

酷吏的酷隻是一種被權力利用的手段,皇帝用它,是為了維護官家的專製。酷吏的手段看著夠威夠力,但也不是毫無風險的。古代酷吏最終下場如何呢

西漢是出酷吏的朝代,前有張湯,後有尹賞。尹賞曾任江夏太守、執金吾(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等要職。他在將死之際,向自己的兒子傳授為官之道:如果在官場不能做一個正直的官員,那索性就做一個酷吏,以殘酷的手法去為政,用嚴刑峻法來整肅百姓。這樣做,即使有一天犯了罪被免官,過不了多久皇帝就會想到你曾經的政績,重新起用你。那麼換句話說,如果你因為軟弱平庸而被免官,那麼你將會永無出頭之日,這種羞辱對於官員來說比犯了貪汙坐贓之罪更令人感到可恥。

酷吏的手段看著夠威夠力,但也不是毫無風險的。分析到這裏,我們大概可以梳理出酷吏的四種結局:

第一種下場:權力集團為了平息民憤,會將酷吏斬殺以示天下。西漢酷吏寧成被免去官職,漢武帝想要任命他為郡守。這時候,禦史大夫公孫弘勸阻道,用寧成治民無異於用狼來牧羊。漢武帝沒有聽從公孫弘的建議,還是任命寧成為關都尉,後又升為太守。當地老百姓還編了一首歌謠:“寧見乳虎,無直寧成之怒。”漢武帝也不是傻子,他又怎能不知道寧成的虎狼之名。皇帝自然有皇帝的利益計算,當虎狼酷吏殘害百姓突破官家權衡的底線,他們就會打開權力的藩籬將酷吏關起來(下獄或者免官)。

第二種下場:是將屠刀伸向權力係統內部,成為權力幫派之爭的導火索。酷吏們“好殺行威”,使得官員人人自危,這樣就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皇帝隻有將酷吏斬殺,用來安慰官員的心。在中國古代,皇帝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或可能危及自己的絕對權威。唐代酷吏索元禮,見武則天召見大臣的時候常常恨得咬牙切齒,揣摩出武則天肯定要掀起一場清算李唐舊臣的風暴,於是上密狀,誣告那些不服管教的大臣,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和提拔。皇帝掣肘大臣需要人手,有索元禮這樣的惡狗在大臣們身邊轉轉看看,官員們會謹小慎微得多,皇帝也會睡個安穩覺。

第三種下場:皇帝養酷吏,意在放狗咬自己的政敵。但是如果看家狗陷入瘋狂狀態,就可能危及到自身安全。皇帝從自身安全考慮,就會將其除去。漢景帝庶長子劉榮因侵占宗廟地修建宮室犯罪,漢景帝召劉榮覲見。劉榮被傳到中尉府受審,酷吏郅都對待皇帝的兒子也是毫不留情,劉榮麵對刑訊驚恐不已,便在中尉府自殺身亡。竇太後得知長孫死訊後大怒,在她的幹涉下,郅都被殺。

第四種下場:因為權力集團的取舍需要,挑唆酷吏之間展開內部鬥爭。周興是武則天時期的四大酷吏之一,從小就專修法律。武則天用他,看中的是他的刑訊手段,而不是他對法律的見解。隨著一條條人命的隕落,周興的官位也扶搖直上,一直幹到司法部部長(司刑少卿、秋官侍郎)。一天,酷吏來俊臣邀他赴宴小聚。來俊臣是他老部下,並且兩人還是同鄉。酒席上,來俊臣就審訊犯人向周興討教。沒費什麼工夫,來俊臣就把謀反一案的證據全部搞定,送達武則天。武則天看在這麼多年為自己披荊斬棘的份上,沒有將他殺掉,改判流放嶺南。流放對周興來說,就意味著讓他去死,因為作為酷吏他得罪的人太多了,還都是血海深仇。周興就這樣上路了,半路上就被自己的仇家給殺掉了。

話說,酷吏在今天的國家裏被稱之為:‘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