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龍生普洱茶為何跟其它普洱相比會多了一股子與眾不同的酸味呢。雖說個性鮮明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你卻必須讓人從不習慣到習慣,需要一個過程來接受你的鮮明特點,然後才可能會在這些人群中發現一部分喜歡這個特點的更小一部分受眾。太鮮明的特點會流失大部分普遍的受眾,讓許多懶於去挖掘自己本身不那麼習慣的特點的茶友對其望而卻步——從不習慣到漸漸無所謂,從無所謂到漸漸能夠接受,從接受到喜歡,從那些鮮明的特點裏找到些許能與之產生共鳴的地方;假如這個過程不是自己本身自發而行的,其實這個過程相當的痛苦。
如果隻是喝龍生的熟普洱,也許將一直如我這般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喝了龍生的生普洱之後才突然悄然大悟了,尤其是06年的大雪山紅蓮瓣和白蓮瓣,我突然在它的生普洱裏發現了同樣的酸氣,尤其是紅白蓮這兩種酸氣特別足的茶品,一喝之後就明了了。再深入一點地說,龍生的熟普洱放棄了大眾市場裏普遍存在的徹底的深度發酵而僅僅隻是中深度的發醇,這讓普洱茶葉的酸味得到了較好的保存,所以就算是以一種熟發酵的製作工藝處理過了之後,龍生的熟普洱還保留了一定的活性,在生產出來之後,它的適口性相對不如完全深度發酵的其它大眾普洱,可是在之後的陳化過程中,它將顯出更多的變化以及更豐富的口感。像一些小品牌的普洱熟茶,剛出廠的時候喝起來口感雖略有些澀口,但口感和氣味都相當不錯;可是陳化了幾年之後,它的口感變得更加馴滑溫潤,可是原有印象裏飽滿的茶氣和出廠時那種芳香的氣味都漸漸隨著時光流逝而消逝殆盡——這時候我明白了龍生熟普的特點其實是為了在以後的陳化過程裏保留其茶葉的活性而作出了陳化前大眾市場的分割。當然,這樣的選擇意味著它在占領多年之後的熟普洱市場而放棄了當前的部分市場份額,這在浮躁的普洱市場裏其實並不多見;甚至反觀2011年出品的蘭茶坊熟普洱,它似乎也做出了一定的市場調整,原有的酸氣已經不複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跟其它廠家同樣已經徹底深度發酵的茶品。嗬嗬,要想耐得住幾年的寂寞其實並不容易。
掰開裹著小茶沱的宣紙,經過幾年時間的陳化,茶沱上七八成的茶芽已經略帶著淡雅的黃色;所謂金毫,指的也許就是已經被陳化成金黃色的茶芽吧。第一次喝這道茶,置茶量我放了三顆,共計九克。可以說,這道茶的生津力與回甘力都相當出色——茶杯輕啜,鼻腔放空可嗅到淡淡的茶香;所謂的鼻舌留香,也許也不外如是。當然,酸氣還頗重,如果我之前的推論成立的話,這道茶品的活性還相當高,作為收藏應該比作為現時品飲的價值更高。
第一衝茶,因為茶沱未化,所以茶葉還尚未見濃烈;第二衝茶,茶湯明顯濃稠茶香更濃鬱。這道茶品的最佳品飲口感應該在第二衝至第八九衝開外;之後茶香漸褪,茶氣漸衰,茶韻漸逝;以水溫、衝罐的溫度控製以及衝泡間隔、浸泡時長當可再延續四五衝。當然,我的品味偏重;若是喜歡淡口味的茶友,置茶量選在三克到六克為佳,且最佳品飲口感應該在三四衝後到十二三衝之間,之後同樣可以泡茶功夫延續五到六衝。
我喝過陳化了十餘年的龍生熟普,酸氣還有,隻是淡得如果不是細心去品味已經很難發現了。假如據此推斷,這道茶品假如儲藏得當,至五六年後方可稱大成。隻是,至那時間,此茶品的入手價格可能要翻上數倍。
當然,隻是一家妄言;歡迎品飲過此茶或者收藏有此茶的茶友們交流切磋。
2011-08-12;辛卯兔年丙申七月己亥十三;軒轅誕。午,12:05。
[福海]05年珍品熟餅(六片葉)
這道茶一直喝了很多年,幾乎從05年出品的時候就開始喝這道茶了,現在還記得當年第一次喝這道茶的感覺,因為這道茶品跟同是福海茶廠同年出品的極品熟餅一樣為熟茶製作中較淺發酵的製作工藝,所以當年出廠的時候這道茶的口感非常豐富飽滿,對味蕾有較強的衝擊。
我記得那是一個極靜的深夜,幾近通宵達晨,和朋友CYM在拳皇裏苦戰了大半個夜晚之後坐下,帶著幾許浮躁開始泡這道茶。那時候我喝普洱茶的時間也並不長,所以我無從比對這道茶品;而CYM小同學幾乎是從來沒喝過普洱茶,或者喝過幾次,印象模糊而不甚入意,但自這道茶品之後,CYM小同學幾乎跟我一樣狂熱地迷戀上熟茶製作工藝出來的普洱茶,並且一喝至今也已經許多年了。可想而知,這道茶品對他而言是怎樣的一種衝擊;而這道茶品能讓一個隻喝過幾次普洱茶的鳳凰茶友對一個茶種產種出一種近乎狂熱的迷戀,可見它當時的茶韻霸氣與高大強的說服力。
事隔了很久他才對我說起那一夜的普洱茶帶給他那種幾乎是銘刻在他回憶裏的感動,我說——其實就是這道茶品,他聽了,又去同一家店裏購買了同年出品的一餅茶回去,然後滿懷著在回憶裏的種種強烈的情感去泡這道茶;後來他說——他再也找不到當年喝這道茶的強烈感覺了。
我其實不信,於是不久之後我也泡了一泡,同一個茶餅,當年用普洱刀開過的那個空隙還在,在同一個地方撬開,投置同樣的茶量,同一套器皿、火具、水源以及相同的手法泡同樣的茶,其感覺果然相別甚遠。那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隻是覺得茶湯更加地濕馴柔滑,但味覺方麵卻顯得淡了,不如之前喝的時候那樣的富有衝擊;熟普洱在品嚐方麵也許更見仁見智,但大部分的人都認同是的溫婉若春的稠潤口感,以及舌底生香喉底回甘的生津。所以,從這方麵而言,熟普洱也許不如生普洱那樣猶如北國風光般的棱角分別口感凜冽,但它卻如江南山水般柔情萬千峰回路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