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時任《名作欣賞》主編的續小強先生到北京組稿,我們在話題的討論中,他約我開辟專欄。當時我還沒有退休。
我從事中國當代文學教學三十多年了,對其中可以稱得上是名作的篇什也算如數家珍。但如何撰寫專欄卻頗為躊躇。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都是白話文,字麵意思很好懂,說到欣賞,專業工作者比一般讀者並無優勢。勉強生發微言大意,往往留下故弄玄虛的笑柄。然而,當代文學既然已經入史,就在幕後留下了可探秘的空間。作品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於是,我提出,從個案入手,著眼於當代作品的問世、作家成名前後的風風雨雨,探索文學和政治和體製的微妙關係,呈現文學界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從中思考一些曆史的經驗教訓。中國當代文學的曆史,其實充滿了偶然性。所謂“經典”的誕生,往往與一些特殊的機緣相關。一個領導人的好惡,可能決定一部名作的生死;一個編輯的慧眼識珠,也可能讓一部名作破土而出;政治鬥爭和人事糾葛,又可能讓一部作品大禍臨頭。在意識形態導向下,趨時之作可以暴得大名,超前之作卻會深埋地下,無人知曉。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經典”的誕生經曆、作家為大眾認同的過程,有輿論導向的製約、時鬆時緊的出版環境以及大眾文化觀念的轉變等各種因素存在。所有這些偶然的彙集,才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真實麵貌。從這方麵挖掘,有意思的話題很多。小強接受了我的設想,並給這個專欄取名“經典悸動”。我每月撰寫一篇,連續寫了八篇,我不是文章快手,當時還要上課,感到很緊張。轉年以後,便與小強商量,不想期期寫了,以後有合適的題材,不定期奉上。沒有了壓力,也就失去了動力。現在回想,多虧小強的催促,我才積攢起這些篇什。據說有些讀者感到這些文字還可讀。現在,續小強先生轉任北嶽文藝出版社社長,策劃叢書,約我參與期間,我就把這些專欄文章編成一組,即本書的第一部分——“經典幕後”。
除此之外,我還為一些打動過我的書籍寫過書評,這次也一並選出若幹,編成本書的第二部分:“閱讀悸動”。我在大學教書,經常要為所謂的科研寫專業論文,如“評”誰誰的幾部小說;“論”文學創作中的某種現象,等等。這種文章寫起來很費力,發表也不易。因為學術刊物版麵有限,論文發表與職稱掛鉤,論文在那裏排著長隊。所以,讓我能輕鬆走筆的,往往是寫書話性的隨筆。這部分篇什,多是讀書有了莫名的衝動,情不自禁地想寫下的感悟和思考。教學占據的時間太多,我這樣自由寫來的文章很少。今天隻能整理出有數的幾篇。在這個匆匆忙忙、焦灼而煩躁的時代,我仍然向往在夜闌人靜的燈下,或在暖陽斜照的窗前,拂去心中的塵埃,沏上一杯清茶讀書。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