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持風度,不以勢壓人
既然反駁是為了澄清事理,因而這一環節要本著“對事不對人”的原則,絕不能以勢壓人,硬要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更不能以不文明的舉止來攻擊和諷刺對方。
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反駁他人觀點時不能受“我才是正確的”的先入為主的觀點操縱控製,應該知道自己有時也有可能犯錯誤。如果在交談辯駁的過程中,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發現是自己在認識上出現偏差,那麼絕不能抱著“一駁到底,死不認賬”的態度,而要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時主動地平息爭辯。有位思想家這樣說:“用鬥爭的方法,你絕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如果用讓步的方法,收獲會比預期的高出許多。”
4.批評他人,彬彬有禮
批評是一種否定,一般是指對錯誤言行的否定,但如果批評的否定意味很尖銳、直露,很容易給受批評的人在心理或感情上造成很大的壓力,處理不好的話很容易導致人際關係緊張甚至破裂。所以批評要講究藝術,這種藝術主要體現在批評用語的選擇上。
從合乎公關禮儀的角度出發,批評用語的選擇可考慮以下幾種形式:
(1)以請教式的話語表示批評。有人在禁止捕魚的水域撒網捕魚,管理人員發現後沒有簡單罰款或大聲嗬斥,而是用商量的口氣說:“這位師傅,這兒禁止捕魚的理由主要就是因為以前捕魚過度,如果不加以禁止的話,您說魚會不會被捕撈幹淨呢?”這番話讓捕魚者連連稱是,連忙誠懇地道歉。如果用尖刻的語言責罵,那效果可能就會不一樣了。
(2)以關切式的話語表示批評。一名年輕職工早上上班遲到了,衣冠不整、慌裏慌張地跑了進來,當班經理走上前來說道:“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時間觀念,你這樣經常慌裏慌張地騎車來上班是很不安全的,以後千萬要注意。”這番話使得這名職工非常慚愧,自覺地作了檢討。
(3)以暗示式的話語表示批評。某單位工人小王要結婚了,工會主席關切地問:“小王,你們結婚的事準備得差不多了吧?是否考慮過婚事新辦、盡量節約呢?”小王苦惱地說:“我想辦得簡單一些,可是我拗不過嶽母,她說她隻有一個女兒……”工會主席則用這樣的語言批駁小王:“咱們單位是獨生女的又不是隻有你對象一個,小金、小劉不都是獨生女嗎?”工會主席的這番話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批評否定含義。
(4)以模糊式的話語表示批評。這種批評方式是用比較抽象、籠統的語言進行批評,不點明具體對象,不闡述具體細節,而從總體的角度提出批評。如對於單位的違紀行為,單位領導從提醒大家的角度以模糊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近一段時間來,我們單位有個別同誌遲到早退,這種現象要及時糾正,不能再蔓延下去了。”這種模糊式的批評要求犯錯誤者自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及時改正缺點。
(5)以安慰式的話語表示批評。這種方式雖然作出了批評和否定,但是語言表達上保留一定的餘地,要麼包含著一定的肯定成分,要麼包含著一定的激勵因素,因而容易使人心悅誠服。
據說,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的莫泊桑年輕時就受到過這種批評。有一次莫泊桑向著名作家福樓拜和布耶請教詩歌創作的技巧,兩位文學大師一邊坐著聽莫泊桑朗誦詩作,一邊喝著香檳酒。布耶聽完後說:“你這首詩句雖然疙裏疙瘩,像塊牛蹄筋,不過我讀過比這更壞的詩。這首詩就像這杯香檳酒勉強能吞下去。”這個批評雖嚴厲,但留有餘地,給了莫泊桑很大的安慰。
批評的時候選用以上這些語言表達方式,那麼批評就會顯得溫和許多,增添了許多人情味。但這並不是強調一切批評都需要經過“軟化”處理,而是必須認識到,批評隻是協調人際關係的手段,它不是目的,因而不能為批評而批評。基於這種思考,那麼在批評過程中隻要能把道理講清楚,能把錯誤的觀念和思想糾正過來就行了,而不能把批評的矛頭對準人,搞人身攻擊。
批評者在批評他人的時候要善於擺正自己的位置,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克製不了自己寧願暫不開口,待通過一定的方式排解發泄之後再批評他人。同時批評者還要注意“正人要先正己”、“責人先審己”,即要在合理地把握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批評他人,這正如中國古代先哲所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