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地理位置、行政區劃
彭陽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縣。古老是因其曆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彭陽境內就有人類生活,秦統一六國後,即在境內設置朝那縣,境內先後設置過郡、州、縣,時間長達千餘年。年輕是因建縣較遲——1983年10經國務院批準正式立縣。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樸實的彭陽回漢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艱苦創業、改革探索,在這片貧瘠而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作為彭陽人,要建設好彭陽,改變彭陽的貧困落後麵貌,必須要了解彭陽。
一、地理位置
彭陽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介於東經106°32′~106°58′之間,北緯35°41′~36°17′。麵積2532.3平方千米。
縣城位於茹河、小河交彙處的河穀地帶的白陽鎮,地勢平坦、開闊。轄白陽鎮、古城鎮、王窪鎮3鎮;新集鄉、城陽鄉、紅河鄉、馮莊鄉、孟塬鄉、羅窪鄉、交岔鄉、草廟鄉、小岔鄉共9鄉。
西臨固原市原州區,西南臨涇源縣。北、東南被甘肅包圍,分別臨環縣、鎮原縣和平涼市與周邊省份的甘肅平涼市、陝西西安市,交通便捷,商貿往來頻繁。
二、行政區劃
三、民族
彭陽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境內有:漢族、回族、東鄉族、傣族、布依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壯族等8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65%,回族占總人口的29.33%,其他少數民族不足百人,多為婚遷而來。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皆奉《古蘭經》為“開啟”。擅長經商,各民族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共同建設繁榮富強的新彭陽。
第二節 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勢
縣城位於彭陽縣中南部,駐地在白陽鎮,地處東經106°38′,北緯35°51′的黃土高原中部丘陵溝壑區,海拔1286~2416米。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呈波狀傾斜,縣城南依棲鳳山(海拔1615.0米),東臨茹河,依山傍水呈帶狀分布。縣城地處茹河河穀,形成高達3~10米的階梯陡坎。
二、氣象氣候
彭陽縣屬大陸性溫帶半幹旱氣候,由於地處六盤山區,海拔較高,受歐亞大陸與青藏高原氣團的影響,形成了縣域春季氣溫多變、夏季氣溫涼爽,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寒冷漫長。少雨幹旱,蒸發強烈;氣溫日差較大,災害性天氣多的氣候特征。
我們通過下列數據來了解彭陽的氣候特點:
年平均氣溫
7.2℃
年平均降水量
350.0~550.0毫米
年最大蒸發量
1398.1毫米
年最大積雪深度
19.0毫米
年最大凍土深度
83.0毫米
年平均風速
2.7米/秒
年最大風速(西北風)
28.0米/秒
三、土壤植被
全縣土地麵積2524.75平方千米,境內的土壤主要有黑壚土、山地灰褐土,自然植被類型以草原植被為基礎,其次有中生和旱中生的落葉闊葉灌叢,落葉闊葉林,草甸和少量的箭竹等植被。
四、水文
彭陽縣境內有紅河、茹河、安家川河3條河流,均屬涇河水係,分別由西北向東南流出縣境。在三河流域,尚有百餘條溝溪,其中流域麵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溝有5條,是三河在縣境內長流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境內地表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地下水。
彭陽縣境內地下水來源於外圍山區的地表水和境內降水入滲。地表水與地下水互相補充,年重複水量約為6900萬立方米。全縣地下水天然資源量每年為757.5萬立方米,可利用水量592萬立方米,占地下水資源量的78.2%。紅河、茹河河穀平原區含水層,水質為礦化度小於1克/升的淡水,水質好,埋藏深,可開采。
第三節 經濟發展概況
彭陽縣為農業縣,工業生產發展緩慢,至今基礎薄弱。
一、農業經濟
彭陽縣境內種植業曆史悠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定居,並使用磨製石器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
境內大部分耕地分布於梁、峁、丘陵地帶,壕坎、坡地、條田居多。可供機耕地僅200平方千米,占總耕地麵積約16%,大部分耕地主要靠人畜耕作。縣域內總土地麵積2524.75平方千米,自然條件複雜,組合多樣,形成不同的農業區域。
北部梁峁溝壑農牧區。包括交岔鄉、羅窪鄉、馮莊鄉、小岔鄉和王窪鎮的全部,草廟鄉、白陽鎮的部分村。土壤肥力甚低,水蝕、風蝕嚴重,是縣內人均生產用地最多的區域。
紅河、菇河河穀殘塬糧果區。包括城陽鄉、紅河鄉和白陽鎮的全部、新集鄉、古城鎮、白陽鎮、孟塬鄉、草廟鄉的大部分村。西部為河穀階地,東部為殘塬丘陵是縣內水源比較充足,水質好,熱量最豐富的區域,農作物產量較為穩定,是縣內主要產糧區,該區宜農、宜林、宜牧。
西南部土石質山區林牧區。包括新集鄉的陽窪村、謝寨村、單灣村,古城鄉的後峽村、小岔溝村、掛馬溝村、海口村、張溝村。該區是縣內天然林集中,草場資源較豐富,人均宜糧地最少的區域。
彭陽縣糧食作物分夏糧、秋糧兩類。夏糧有小麥、大麥、豌豆、扁豆、洋麥等。秋糧有穀子、糜子、蓧麥、蕎麥、大燕麥、馬鈴薯、玉米、高粱、蠶豆、大豆等。除冬小麥越冬隔年一熟外,其他作物當年成熟,在雨水好的年份,紅河、茹河河穀殘塬區冬小麥收割後複種小日月糜子或蕎麥,可一年兩熟。
冬小麥主要分布在紅河、茹河河穀殘塬區和北部梁峁溝壑區;春小麥主要分布在北部梁峁溝壑區的交岔鄉、羅窪鄉、石岔鄉及西部土石質山區;其他夏雜糧全縣範圍內均有種植。秋糧類穀子主要分布在幾個殘塬和北部幹旱山區;玉米主要分布在紅河、茹河川道,其他鄉的河穀、台地也有少量種植;蠶豆主要在西部土石質山區種植;其他秋糧全縣範圍內均有種植。
彭陽縣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藥材、煙葉、甜菜和大麻5類。境內油料種植曆史悠久,曆史上曾有“東山油盆”之稱。油料種類有胡麻、芸芥、小麻子、油菜子、向日葵等。
彭陽縣農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比重大,林業和畜牧業比重太小。近些年來,縣上著力於農業結構的調整,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根據不同的區域特征和氣候特點,在穩定主體糧食作物的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種植業。壓夏增秋、壓麥增豆、壓糧增經,通過糧食自給工程,溫飽工程、種子等工程的實施,初步形成了以紅河、茹河流域為主要地膜玉米種植基地,以東南部殘塬區為主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基地,以北部黃土丘陵區為主的小秋雜糧種植基地和以西南部土石質山區為主的馬鈴薯種植基地的格局。取得了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