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彭陽縣,位於寧夏東南部,六盤山東麓,西連固原市原州區,東、南、北環臨甘肅省鎮原縣、平涼市和環縣。地處西安、蘭州和銀川三個省會城市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彭陽縣屬典型的溫帶半幹旱大陸性氣候,盛產小麥、玉米、胡麻、蕎麥、豆類等農作物,素有“糧倉油盆”之稱。近些年來,隨著彭陽縣城的建設,通過彭陽縣人民和廣大領導幹部的不斷努力,走出了一條符合彭陽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先後榮獲中國造林綠化先進縣、水土保持先進縣、平安建設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科技進步縣等榮譽。

彭陽縣曆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自秦迄明,曾先後置郡、州、縣,秦長城、漢墓塚等故址猶存,是世界針灸鼻師皇甫謐故裏。彭陽人文底蘊深厚,風景名勝、人文遺跡眾多,境內有棲鳳山、悅龍山、茹河瀑布等自然景觀;有陽窪流域、掛馬溝林海、長城塬等生態景觀;有戰國秦長城、朝那古城、皇甫謐故裏、無量山石窟、瓔珞寶塔等人文景觀。新建的皇甫謐文化紀念廣場和茹河文化園,集娛樂、文化、旅遊為一體,更添靚麗風采。

坐落於涇河支流茹河河畔,六盤山餘脈棲鳳山下的彭陽縣第一中學,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始建於1958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示範性高中。學校總占地麵積約101畝,建築麵積約3.14萬平方米。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堅持“辦規範加特色的學校,育合格加特長的學生”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勤學多思、守紀愛校、求實進取、尊師愛生”的校風,“為人師表、探索創新、言傳身教、誨人不倦”的教風和“刻苦樂學、比學趕幫、知行合一、頑強拚搏”的學風。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全麵展開,改革的核心是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教育部對高中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進行了較大範圍的調整,改變多年來“必修課”一統天下的局麵,增設了“選修課”“活動課”;改變“一綱一本”的通用教材主宰天下的局麵,提倡在統一基礎要求下的教材多樣化。在課程建設體製上也引入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依據國家課程設置的標準,為了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我校根據學生認知特點,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緊密結合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發掘百年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構建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製度,進行校本教材開發。為了保證這套校本教材的編寫質量,學校成立了編寫委員會,主要負責校本教材開發和實施工作,並明確責任到編寫小組。編寫小組則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製訂出詳細的教材編寫方案,並做好需求分析和資源分析、參考教材的選定及校本教材的編寫等工作。

我校《鄉韻沃土——彭陽》校本教材的開發,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和經驗總結,提升理論,探索規律,切實提高課程實施和教學實踐的能力。校本教材的開發,進一步讓廣大教師走進新課程,實施新課程,提升了學校課程建設的能力,貫徹了國家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成為我校近幾年教研的亮點。

《鄉韻沃土——彭陽》,貼近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貼近彭陽政治經濟文化的特色,貼近一中的文化傳統,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於學生掌握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利於激活學生探究意識,了解鄉土文化和鄉土風情,增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培養了學生的家鄉情結。

彭陽一中校本教材《鄉韻沃土——彭陽》的問世,促進了教師個人專業化的發展,營造了團隊和諧協作的氛圍,凝聚了團隊合作探究的力量,是全體教師心血和智慧的結晶。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這套校本教材雖是我校教師教研成果的再次展示,但是缺點和不足在所難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會不斷完善和修改,並期待領導、專家及同行提出批評,更希望本校教師創造性地使用,使本套教材更加充實和完善,更加體現我校的特色。

願一中精神源遠流長!望一中學子奮發向上!

是為之序。

楊存政

201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