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音樂係的學生向一位著名的鋼琴大師學習鋼琴。
授課第一天,大師給他一份樂譜,“試試看吧!”大師說。
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漏洞百出。
“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大師說完就走了。
學生練了一個星期,準備第二周上課時讓大師驗收,沒想到大師根本就不提上周的事,隻是交給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說“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大師提也沒提。有點兒失望的學生再次掙紮著接受了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
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麵臨著一份新的難度更高的樂譜,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盡管學生很努力地練習揣摩,卻怎麼樣都找不到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越來越不安,甚至感到沮喪和氣餒,他有點兒後悔當初的選擇,他開始懷疑大師的教學能力。
就這樣忍受了3個月的煎熬後,他終於忍不住將滿腹的疑慮向大師傾訴。大師並沒有馬上回答他,而是抽出最早的那份樂譜,以堅定的眼神望著他說:“彈奏吧!”
奇跡出現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接著學生又彈奏了第二堂課的樂譜,依然是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學生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最容易的部分,你會很輕鬆,但結果可能是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你不會達到現在這樣的演奏水平……”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我們大多數人做事,都是願意從簡單容易的人手,把難的放在後麵,這是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且對缺乏自信的人來說,比較有效。一點兒一點兒地解決問題,容易樹立信心,但也會為一些非重點的東西所吸引,導致自己關注方向的改變,從而失去對關鍵問題的把握,那些難題也會由於時間的拖拉、銳氣的喪失而變得越發困難。相反,如果具備一定的能力,從最難的問題人手,一來可以培養膽識和勇氣,二來可以用最旺盛的精力和鬥誌來攻堅,解決問題的成功率要高得多。而且一旦成功了,剩下的就如湯潑雪,順流而下,不可阻擋,容易的變得更加容易,解決它們輕而易舉。
從高往低看,學習真容易。1+2=?3×4=?初中生誰都能輕而易舉地給出正確答案,這道題真的很簡單嗎?在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看來也很容易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初中生做來是小菜一碟呢?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習不知不覺地把小學階段的知識加以鞏固提高了,高中階段又把初中階段的知識進行了升華。一個很難的問題往往是由幾個容易的問題組成的,解決了一個難題,就已經把蘊含其中的許多容易的問題都解決了,再碰上容易的問題解決起來自然是很輕鬆的事了!由此,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米提出了一種分級處理難題的逆向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