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現在就做(1 / 2)

1.從不等待

1921年6月2日,電報誕生整整25周年,美國的《紐約時報》對這一曆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社論,其中傳達的一個重要信息是:現在人們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個人做出了同樣的反應,那就是: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讓人們能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盡快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16個人中,有律師、作家、編輯、記者,甚至還有一位國會議員,他們都認為這類刊物必定有廣闊的市場。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他們都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電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第二年中期選舉過後。

得到這一答複後,其中的15個人向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開業的申請,隻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等待,而是立即回到他的暫住地,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訂單運到郵局寄了出去。

從此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就誕生了,到2002年6月30日,華萊士創辦的這份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達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億人,年收入近5億美元。

為什麼世界上聰明人很多,而成功者很少?因為很多聰明人在已經具備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條件時,仍在守株待兔般地苛求更多的有利條件,從而失去了機會;而獲得成功的人是從不等待萬事俱備的。

2006年元旦,一位編輯約見我,近年來他是編一本書火一本書,經他的手運作的暢銷書已經不下20種,而且重印率都很高。考慮到對方是重量級人物,我便打電話邀請同事吳總一同前往,吳總欣然答應,而且立刻動身,絲毫沒有推諉之意。

見麵之後,對方單刀直入。我現在還記得那位編輯對我的書稿看得十分認真,從書名到目錄到樣章,然後一一指出存在的一些問題。明白問題所在的我十分欣喜,趕緊說:“謝謝您,明天一上班,我就改稿……您看其他還要注意什麼?”

“明天?為什麼不是現在?”這位編輯有些不解。

“需要調整的地方太多,筆記本裏的資料也不太全,還是等明天吧。”我向他解釋著原因。

“不,不,現在就改,我來幫你。”

還沒等我反應過來,這位編輯已經披上外套,準備動身。

於是我向酒店服務員要了間裝有寬帶的房問,接上我的筆記本電腦,打電話叫一位員工把:我的全稿發過來。

“為什麼一定要現在呢?”在去房問的路上,我還是傻傻地問了一句。

“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馬上解決它。否則晚上我會睡不著的。”這位編輯淡然地說。

2.想到就做

有許多該做的事,不是我們沒有想到,而是我們沒有立刻去做,時間一過,就把它給忘了。其實,有時是因為忙,有時是因為懶,做事拖拉,該做的事雖然想到了,但懶得立刻動手去做,時間一長,激情減退,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拿破侖·希爾曾講過一個大學生的故事。這個大學生準備晚上7點開始看書,但是因為晚飯吃得太多,他想邊看會兒電視邊消化消化。誰知節目太精彩,害得他花一個小時才看完。8點的時候,他剛想坐下看書,又給朋友打了個電話,一聊20分鍾過去了。返回書桌時,看見有人打乒乓球,一時手癢,又打了一個小時的球,打完後全身是汗,隻好去衝洗一番。洗浴完畢,感覺有些疲倦,小睡一會兒。醒來感覺餓了,又去吃宵夜。這樣一折騰,就到了半夜1點,剛想打開書,睡意襲來,他隻得投降,蒙頭大睡。

同樣是一個大學生的故事:一位哈佛大學二年級的美國學生,由於想到電腦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巨大影響,毅然退學,和一位同伴進行軟件開發和研究,後來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位想到就做的18歲的小夥子就是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