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喜歡把美國西部放養牛羊的人稱之為“牛仔”,在阿根廷這樣的人卻叫做“加烏喬牧人”。加烏喬牧人穿著長得像方形毯子的南美披風,隨身攜帶著一把彎刀。阿根廷人種植玉米是用來喂養牛羊,然後依靠銷售牛肉以及牛羊皮製品賺錢。
由於阿根廷的氣候類型以及人口組成和美國很像,所以又被稱為“南美洲的美國”。阿根廷一年四季分明,和美國很像,不過不同的是,由於美國在北半球,阿根廷在南半球,所以當美國處於冬季時,阿根廷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與其他南美洲國家以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人種為主不同,阿根廷的大多數人為白人。這些白人多數為西班牙後裔,所以那裏的居民大都講西班牙語。
阿根廷的首都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清新的空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旁,有一條美麗的河流拉普拉塔,在西班牙語中也是“銀子”的意思。所以,在“銀子之都”有一條“銀子之河”。
沿著“銀子之河”拉普拉塔河逆流而上,你會看到擠在幾個大國中的兩個小國——烏拉圭和巴拉圭。它們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樣,無論是氣候還是國家發展模式都十分相似。
在巴拉圭盛產巴拉圭茶,這種茶深受南美洲當地居民的喜愛,不過你可能很難接受這些茶的味道。
和阿根廷以山為界的國家是智利,這個國家位於太平洋沿岸,領土狹長。智利的大部分地區是山區,且由於海拔過高,這裏的山頂覆蓋著皚皚白雪。智利正是因此得名——“智利”就是“白雪的國度”的意思。
阿根廷和智利並不是一對和睦的鄰居,兩國時常交戰。後來,這兩個國家像美國和加拿大一樣達成了和平協議。訂立合約後,阿根廷與智利將武器熔化,製作了一個巨大的耶穌像,用來提醒人們珍惜和平。人們在銅像的底座刻著“兩國在耶穌腳下起誓,除非安第斯山脈灰飛煙滅,否則智力和阿根廷永不交戰。”。
狹長的智利時常被人認為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可事實並非如此。智利北部有一個盛產硝酸鈉的沙漠,它是一種很好的肥料。莊稼有了這種肥料才能長得好,所以,世界各地都需要硝酸鈉。對硝酸鈉有了解的人可能會問,硝酸鈉不是在海底才有嗎?沙漠裏為什麼會有呢?原來這片沙漠本來是在海底的,由於地震發生海底的地麵向上隆起,形成了陸地,海水蒸發後留下了珍貴的硝酸鈉,使智利成為一個富裕的國家。除了硝酸鈉,智利還是碘的產地。
智利的首都聖地亞哥位於山上,又被稱為“聖詹姆斯”,這是南美洲第四大城市。它坐落在安第斯山脈上,氣候宜人,常年的積雪帶給它別樣的風情。
智利還有一個美麗的城市叫做瓦爾帕萊索,又稱為“天堂之穀”。不過可不要因為它的稱號就把它誤會成山穀,其實它是智利有名的海港城市,也是智利最早的貿易港口。
除此之外,世界上最南的城市蓬塔阿雷納斯也屬於智利。它位於麥哲倫海峽附近,為往來於麥哲倫海峽的船隻補充物資。麥哲倫海峽因偉大的環球旅行家麥哲倫得名。麥哲倫和哥倫布一樣向西出發,他沿著南美洲的海岸線南下,一直到到南美洲的最南端,他才找到一個可以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麥哲倫海峽。
作為大西洋和太平洋中的唯一通道,蓬塔阿雷納斯很快就發展了起來。可是,當巴拿馬運河建成以後,麥哲倫海峽通行的船隻減少,於是,這個城市的生意也漸漸轉變:人們在火地島飼養綿羊,然後將剪下的羊毛通過蓬塔阿雷納斯販賣到世界各地。
【曆險小記】——阿根廷國粹
探戈最初隻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下等市民”的娛樂節目,當時市民們認為它難登“大雅之堂”。直到1906年,探戈藝術的代表人物比拉爾多等人把這一歡快、風趣、詼諧的舞蹈形式帶到了法國和周邊國家,得到當地人們的喜愛,探戈才小有名氣。後來,阿根廷政府正式宣布,探戈成為阿根廷民族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外國人看來,探戈或許隻是一種魅力四射的舞步,而對阿根廷人來說,它已是融於血液裏的文化,是阿根廷得國粹,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