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5 中庸祖述堯舜(2 / 3)

右第三十章。

【心學講評】君子而凝聖人之道,既存乎德矣;聖人而合天之道,又豈非以其德哉?聖人之道,天道也;唯聖人之德,天德也。故曰“誠者天之道”也,實天之德也。聖人之道大矣,而有所以大者存,乃可以備其大於萬殊、統其大於一本,猶夫天地之道大矣。而備其萬殊,統乎一本者,為其所以大之實。蓋聖人與天通理,而誠之至者,德之至。推及於德,而後至誠盡性之能著焉。則請觀之仲尼:夫仲尼,至誠者也,從容中道之聖人也。以今而思其道,則何如哉?其奉為道之大宗,而推極其精一執中之至理,則祖述堯舜矣。其守為禮之大法,而修明其創製顯庸之精意,則憲章文武矣。其盡乎因時得宜之妙用,而行焉無滯者,則上法天時,如律之損益乎音而盡變矣。其依乎萬世不易之常道,而守之無疑者,則下效水土,如衣上襲乎躬而貞常矣。蓋兼帝王,參天地,而道在仲尼矣,豈不盛哉!

乃仲尼之能極乎道之盛者,夫不有所以居此道於一心,運此道於眾理者乎?則唯有其德,而後能體此道。以思夫仲尼之德,又何如哉?夫其所以該古今,合上下,而道無所遺也,唯其德之有以括之而無餘也,殆譬如天地乎?兩間之所有,皆持載之,皆覆幬之,而仲尼之德,統眾有於一致之中,而道乃以鹹周也。其所以通古今,徹上下,而行焉皆順也,唯其德之有以運之而有序也。殆如四時乎,如日月乎,節序晝夜之相繼者,其行也錯焉,其明也代焉。而仲尼之德,序條理於萬殊之別,而道乃以互成也。使非然者,則宜乎古不宜乎今,得之王不得之帝,行乎常不通乎變,達乎權不定乎經,而何以能與天地四時日月而合德也哉。

夫仲尼之德,不易言矣。請就天地以征之:今夫天地大矣,有持載之功焉,有覆幬之量焉,有錯行之序焉,有代明之恒焉,皆大矣。而就此求之,則固有其所以大者在乎!無不持載,無不覆幬,則萬物並育於覆載之中矣。而育此物不礙彼物之生,育萬物不損一物之性,不相害也。四時之行,寒暑相錯,日月之明,東西相代,道並行於東北之遊、赤黃之道矣。而往來於一道而非以相妨,分合於眾道而非以相左,不相悖也。由此思之,而天地之德在是矣。不害不悖者,各有所以不害不悖之條理,而順其性而各得,因其序而有恒,此天地之德行於小者,如川之流,唯其有本,故於彼於此,脈絡分明而行不息也。並育並行者,同此一相為育、相為行之作用,而天地統之以至仁,會之以至一,此天地之德存於大者,敦厚其化,唯其極盛,故所存所發,根本盛大而出無窮也。故不害不悖者功化之大,而小德乃功化之秩序;並育並行者運行之大,而大德乃運行之樞要。則天地之所以為大,在天地之德而已矣。

則以此而思仲尼,其備古今上下之道於一心,散見於事為者,殊途而一致也,不有其所以大者乎?則亦有其小德矣,其小德亦川流矣,則亦有其大德矣,其大德亦敦化矣,而所以配天地之大者在此矣。故曰“誠者,天之道”也,以天德凝天道也。以要言之,誠而已。夫天地之小德大德,於萬物四時日月而見也。聖人之小德大德,將何如哉?請進而言聖人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