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0 中庸誠者自誠(1 / 3)

【元典】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譯文】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

【諸儒注疏】言誠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理學講評】子思說:“真實無妄之謂誠。這誠是人所以自成其身的道理,如實心盡孝,才成個人子,實心盡忠,才成個人臣,所以說是自成也。體此誠而見於人倫日用之間,則謂之道,這道,乃人所當自行的,如事親之孝,為子的當自盡,事君之忠,為臣的當自盡,所以說是自道也。”

【元典】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譯文】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

【諸儒注疏】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故必得是理,然後有是物。所得之理既盡,則是物亦盡而無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而君子必以誠為貴也。蓋人之心能無不實,乃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無不行矣。

【理學講評】物,是事物。子思說:“何以見得誠為自成,而道當自道?蓋天下事物,莫不有終,莫不有始,終不自終,是這實理為之歸結,始不自始,是這實理為之發端,徹頭徹尾,都是實理之所為,是誠為物之終始,而物所不能外也。人若不誠,則雖有所作為,到底隻是虛文,恰似不曾幹那一件事的一般,如不誠心以為孝,則非孝,不誠心以為忠,則非忠。所以君子必以誠之以為貴,而擇善固執以求到那真實之地也。若然,則能有以自成,而道亦無不行矣。”

【元典】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譯文】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工團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諸儒注疏】誠雖所以成已,然既有以自成,則自然及物,而道亦行於彼矣。仁者體之存,知者用之發,是皆吾性之固有,而無內外之殊。既得於己,則見於事者,以時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理學講評】時措,是隨時而行無不當理。子思說:“誠固所以自成,然又不止成就自家一身而已,天下的人同有此心,同有此理,既有以自成,則自然有以化導他人,而使之皆有所成就,亦所以成物也。成己,則私意不雜,全體混然,叫做仁。成物,則因物裁處各得其當,叫做知。然是仁、知二者,非從外來,乃原於天命,是性分中固有之德也,亦不是判然為兩物的,與生俱生,乃內外合一的道理。君子特患吾心有未誠耳,心既誠,則仁、智兼得,一以貫之,將見見於事者,不論處己處物,以時措之而皆得其當矣。”此可見仁智一道,得則俱得,物我一理,成不獨成,豈有能成己而不能成物者乎?所以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右第二十五章。

【心學講評】自明誠者,與至誠合其德,則其成德之大用亦無不合焉。所以然者,盡乎誠之體,則自極乎誠之用也。夫自明誠者,必先明乎誠之所以然,與誠之之道所當然,而因以致其擇執之功,則請言君子誠之之所由,而後其大用可顯矣。

誠者有是實心則有是實理,有是理則有是物。故近而吾身之形形色色,遠而萬物之生生化化,萬事之原原本本,皆誠以成之者也。唯其誠故能成,及其成而無不成也。乃人所由以誠,則有道焉。誠有此理,則有所以入此理者,則有所以遵此理者,由是而行之則誠,不由而行之則不誠。是人之所當率由者,以踐形色,以處萬物,以應萬事,皆在自道之而已。

誠為物之所自成,故物莫不有始,而必得是理,乃有是形;物莫不有終,而理止於此,則形器之用亦止於此。是物之固然,皆因誠而立。但人於事物之至,其知之當明,處之宜當者,一不以實心體之,則萬象在而非我之可用,萬變不恒而非我之能為,無物矣。乃其所以能盡其誠者,道也,道則在乎自道矣。故君子知物之因誠而立,而必由吾自道以誠之,故盡乎誠之之人道,善必擇之精,執必守之固,以實體此道,而複其萬物皆備之誠體焉。

夫然,則君子誠之之大用,豈有不盡者乎?夫能率由其道而盡乎誠矣,則誠具於君子之心而為誠者矣。與至誠之德合矣,蓋非自成己而已也。在我者既無不誠,而形形色色之大用已踐,則以應萬事,以治萬物,莫不以一真無妄之理與之以各得,而成物之理在是矣。夫其能成己者,乃純全天理於一心,而私蔽不足以間之,仁也。其能成物者,乃周知天理之鹹備,而變化有以宜之,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