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1)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太極拳論》,係太極拳的文獻資料,中國人對於著作常喜好托古,假借古人之名為作者,傳承給後世的人。目前太極拳界重要的拳論有兩篇,一是張三豐的《太極拳經》;一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雖然實際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極拳界奉為圭皋,影響學習太極拳的人甚深。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傳統中國武術界門戶之見甚多,而太極拳的支派亦甚眾,然而所有的太極拳門派均不約而同地尊崇王宗嶽《太極拳論》為太極拳界至文,足見其地位重要。

太極拳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武禹襄太極拳譜第一篇之太極拳論,武稱作者是王宗嶽。王宗嶽生平不可考,他的長拳隻有八卦五行十三勢,發展自陳家溝長拳一路“十三勢頭”。

《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麵,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履、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擠、按,即幹、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原注雲:此係武當山張三豐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維一貫爾。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製。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