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回著“學者隨筆”(2 / 3)

90年代隨筆創作出現的新景觀是一批有學問的老作家、老教授、老專家的加盟。在其他文學領域內,如小說、詩歌、文學評論、文學教學,老先生們逐漸退出或者半退出,而將自己大半輩子的酸甜苦辣榮辱得失訴諸散文或隨筆。新老隨筆作家敢言近事,於中外史實(野史尤甚)上下求索,考證鉤沉,嬉笑怒罵,探幽發微,頗得“太史公”真精神。張中行1994年推出的厚厚的幾部學術小品集一鳴驚人。他集史、識、才、情、理於一身,駕上隨筆的車子往來於曆史、現實之間,古樸、老辣、漫不經心又不無世故的幽默。既然餘秋雨的散文美其名曰“學者散文”,那麼,張中行一幫老學人的隨筆自然有了“學者隨筆”的美譽。讀者的胃口越來越大,寫隨筆的人越來越多,新聞媒體正好推波助瀾,隨筆的寫作空前活躍。隨筆的手法多種多樣,什麼象征、暗示、聯想、隱喻、轉喻、反諷、烘托、陌生化,呆氣盡脫。舒展在《關於隨筆的隨筆》一文中寫道:“古文和外語好,國學功底深厚的人,寫出的隨筆淡而有味,觸處生春;精神上獨立,沒有絲毫奴顏媚骨的作家學者任意揮灑的隨筆,即令是軟性文章閑適小品,也與宮廷弄臣、占卜人迥異,他們筆下的含羞草,其枝莖也是挺直的;他們筆下的軟體動物——牡蠣、扇貝也是有個性的;但又絕不是高大全正經化為戲謔,憤慨變成笑聲,檄文演成戲文。”鳥瞰洞察宇宙人生,觀照解剖自我世界,是90年代隨筆結出的兩大具有曆史思辯魅力的碩果。隨著隨筆的學者化,有關人文精神探討的新思考大多在隨筆中有所透露,上點檔次的隨筆大都被歸人“學者隨筆”,隨筆的品位隨之提高。讀者對這種說真話、有實據、合情理、短小精悍、絕不強加於人而能給人以震驚的隨筆當然以知己視之,隨筆引起不大不小的“轟動”。

90年代我國隨筆的寫作,正是沿著80年代巴金《隨想錄》的心理曆程一路接力而來。八九十年代的隨筆寫作是五四以來我國隨筆寫作的第二次高潮,這一時期也許有待出現第二個魯迅或超越魯迅的隨筆巨擘,(或許他已經站在我們麵前而我們沒有認出來),但就總體而言,主體意識之覺醒,人格力量之獨立,理性批判之深化,視野之開闊,思想之敏銳,智慧之過人,信息之密集,剛柔之隨意,曲筆之高明,形式之多樣,作者之廣泛,都是五四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至於90年代“隨筆熱”形成的原因其說不一。“現在可以寫了!”這當然是最主要的原因,可是,無聲的中國魯迅就要銷聲匿跡。所以,即使90年代初那個時候,也許因為大報不過癮、小報滿天飛,以《南方周末》為代表的“周末版”大行其道,需求量成倍成倍地增長,隨筆搶手,作家開“專欄”成了時髦。當然,“周末版”上的隨筆,“晚報體”、“花邊文學”、“小擺設”、“老頭樂”、花花草草、男男女女、故意賣弄、掉書袋、耍貧嘴觸目皆是,而文化小品、清雅之作還是相當多的,不乏舉重若輕的警世通言。

什麼是“學者隨筆”?難道還有“學者”小說、“學者”詩歌、“學者”報告文學、“學者”電影、“學者”電視連續劇不成?“學者散文”倒是有的(亦稱“文化散文”、“文人散文”),隨筆屬散文,從而有了“學者隨筆”,倘循此例,雜文也歸散文大類,不定哪一天,“學者雜文”正式掛出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