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軍事探秘(2)(1 / 3)

導彈脫離載機後開始下降,降到600米時,導彈上無線電高度表接通,提供高度信息,操縱舵麵使導彈在降到15米時轉為水平飛行。在距目標約10千米處,導彈上主動式雷式導引頭開始工作,自行對目標進行搜索。截獲目標後,雷達導引頭將目標鎖定,轉入自動跟蹤狀態,進行超低空飛行,並不斷修正偏差,直至最後命中目標。

由於這種導彈在大部分飛行時間裏靠自身雷達導引頭跟蹤目標,載機發射後無需繼續引導,故人們稱它是發射後不用管的導彈。

什麼是火箭炮?

火箭炮是一種壓製敵方進攻,同時協助己方進攻的大麵積射擊武器,是對付暴露的集群目標的有效武器。

1939年,蘇聯研製成M—13式火箭炮,當時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十分動聽的名字,叫“卡秋莎”。它最大射程為8500米,一次齊射可發射直徑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卡秋莎”曾把納粹德國的機械化快速部隊打得鬼哭狼嚎,潰(kuì)不成軍。後來,各國也陸續研製出自己的火箭炮。

火箭炮分為自行式和牽引式兩種,以自行式居多。火箭彈分為殺傷火箭彈和特種火箭彈。火箭炮有許多優點,它配備了多個發射管,而且不需要笨重的炮座,並沒有反後坐力裝置,可以發射彈徑較大、多發聯裝的火箭彈。它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擊性強,具有相當大的覆蓋麵,可以用來打擊具有一定麵積的目標。

導彈和火箭有什麼區別?

大家都聽說過火箭和導彈,那麼,一定會有人問:火箭和導彈是一回事嗎/它們有什麼不同呢簡單地說:導彈都是火箭,但火箭卻不一定是導彈。也就是說,導彈隻是火箭大家庭中的一部分。

我們把依靠火箭發動機推進的飛行器稱為火箭。因為絕大多數導彈都是用火箭發動機推進的。所以,導彈也屬於火箭。火箭根據能否對其飛行施加控製而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攜帶爆炸火藥的軍用有控火箭就叫做導彈。

發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火箭也是可控製的,那麼它們為什麼不是導彈呢這是因為,它們並不攜帶炸藥,沒破壞力,並不屬於武器,當然也就不稱其為導彈了。

所以,習慣上,人們稱無控火箭為火箭,它們隻是運載工具;稱裝有爆炸火藥的軍用有控火箭為導彈,它們是一種武器。

為什麼洲際導彈要采用多級火箭?

洲際導彈在發射時,不是采用單級火箭,而是像疊羅漢似的,把多級火箭接起來。你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嗎?

原來,洲際導彈的設計射程很遠,而它在完成主動段飛行之後,是靠自身的慣性繼續飛行的。這就要求在與火箭分離的一瞬間,必須獲得音速20倍以上的速度,才能打擊10000千米以外的目標。如果給火箭多攜帶推進劑,延長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勢必會增加整個火箭發動機的重量,多消耗推力,速度也無法有效提高。

為了盡量提高洲際導彈的飛行速度,人們想到了采用接力賽跑的方法,把幾級火箭接起來,依次使用。第一級火箭推進劑用完了之後,由分離機構迅速自動地將第一級火箭空殼拋掉,同時點燃第二級火箭,繼續加速。這樣,由幾級火箭接力,不斷使速度遞增,就可使火箭達到預定的速度。

地對空導彈為什麼能準確跟蹤目標?

地對空導彈的打擊目標是高速而靈活的飛機,這就要求它不但飛行速度要比飛機快,而且改變方向的速度也要比飛機快,那麼,地對空導彈究竟是如何控製方向,緊緊盯住目標的呢?

這在設計上給科研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反複探索,科研人員在地對空導彈上設置了4個固定的彈翼。這4個彈翼分為相互垂直的2組。導彈在飛行中,不管是哪個彈翼產生的外力,都會垂直作用於導彈的飛行方向,形成向心力。同時,導彈產生升力的大小和方向,受4個活動舵麵的控製,裝在導彈上的計算機,隻要給4個舵麵發出指令,令4個舵麵同時轉動,就可以改變彈翼產生的力量大小和方向,使之在垂直飛行方向的任何一個方向上產生向心力,其力量可達到導彈重量的5~7倍。這樣,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地對空導彈就能迅速改變方向,準確跟蹤目標了。

什麼導彈會變形?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伊斯坎(kǎn)德爾—Э”導彈采用了先進的隱形技術,因此被敵方攔截和擊毀的可能性極小。據稱,“伊斯坎德爾—Э”的綜合性能超過了美軍現役的同類戰術導彈係統,就連“愛國者”導彈攔截係統對它也束手無策。

“伊斯坎德爾—Э”導彈係統包括導彈、自行發射車、裝彈運輸車、指揮控製車、技術保障車等。它能配置各種威力的彈頭。“伊斯坎德爾—Э”的隱身效果是因為大量采用了特殊材料和獨特結構設計而實現的,導彈發射後能自行拋掉彈體表麵一些突出部分,使彈體變得更加渾圓,減少了飛行阻力。剛發射後和接近目標時,導彈自動進行大幅度不規則機動動作,大大增加了被攔截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