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三章杜地給艾貝寫的一篇文章(3 / 3)

1997年9月,台灣趙善璨先生率“97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代表團”來到西安,艾貝作為民間文化人士全程接待並作交流報告。趙先生曾任蔣介石、蔣經國、蔣緯國保健醫生,現任台灣最高醫療機構榮民總醫院院長,兼中國國際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秘書長、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國際書畫協會副會長等職,在台醫文界享有崇高威信。夫人姚柏青及代表團成員,全是台灣醫文精英。在遊覽途中,艾貝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旁證博引,一會兒談醫術醫理,一會兒談名勝文化,祖國幾千年的詩詞曲賦在他口中有如珠落玉盤,令導遊黯然失色。對代春團提出的問題,艾貝都能作圓滿的答複。在華山頂上,趙先生拉著艾貝的手深情地說:“我們夫婦走遍亞澳、歐美,會過無數藝文名流,可以說是行萬裏路,會萬千人,但隻有在華山頂上,與你在一起時,才真正體會到‘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蘊。”他們夫婦倆拉著艾貝的手在華嶽最高峰合影留念。返台後,又魚雁傳書,盛情相邀,請艾貝赴台講學。趙先生還親自舉辦講座,在台介紹艾貝先生的奇人奇事。

艾貝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幼年時他就受到祖父和父親的熏陶,父輩們對病人的仁心和親情使他早早認出識到一個醫生應當怎樣做人才能對這個社會有貢獻。父親多次對他說:“人命至貴,價值千金,用藥可以治病,如若不慎,便可能致病殺人。你如果想當醫生,必先有仁心,然後才能習醫。”又告訴他如何背誦中醫經典的“四原則”:一是心齋常空,二是心誠則靈,三是靜能生慧,四是持久之以恒。艾貝不忘父輩的諄諄教誨,幾十年來身體力行,用一副仁心和愛心救治了大量病人,他們高尚的醫德受到人們的熱情讚頌。

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艾貝接觸了好多家庭貧窮的病人,對他們的治療,艾貝盡量在藥費上給予優惠,有好多還不收他們的治療費。對這些病人,艾貝堅持隨訪,並不厭其煩地和這些病人的家屬談話,讓他們懂得怎樣才能配套合醫生治好病人。在艾貝的診所裏,掛滿了這些病人的家屬送給他的錦旗和牌匾。

艾貝堅持一個醫生的醫德醫風,從不利用手中的醫術為自己謀私利。有好多次,他碰到幾位手中握有特權的病人家屬,他們提出給他解決家屬戶口,把他調到城裏去,但是他都一一拒絕了。在他眼裏,不論來者是什麼人,不論是貧民,還是權貴,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不論是大款,還是一般工薪階層,他都一律對待,決沒有因為身份不同而在治療上有什麼不同。有一年,某省文化廳廳長的女兒患精神病,久治不愈,廳長打聽到艾貝,通過別人打電話要艾來他那兒看病,艾說他走不開,因為他一走來了別的病人讓人家又要空跑一趟,他讓廳長派人把病人帶來。打電話的那人說,廳長派小車接你呢,你難道不給一點麵子?艾貝說,他哪怕派飛機我也走不開。硬是沒有去,而是讓廳長派人把病人送了來。現在這位病人早已恢複了健康。

艾貝從中國傳統文化裏吸收了豐富的營養,醫外學醫,從而使他的精神產生了極大的飛躍,有了一種“苟日新,日日新”的中華民族的原典精神。他的醫術和極具吸引力的記憶功能,必將和已經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他的事業方興未艾。

艾貝看了,忽然就覺得自己對杜地誤會了。杜地能把自己寫得這麼好,與他廣闊的心靈世界是分不開的。想到自己小肚雞腸,艾貝忽然間就臉紅了。他想應當在酒店好好請杜地吃一頓,以表謝意。但還沒有等他向杜地發出邀請,杜地卻向他發出邀請,說他出了一本詩集,要在縣城召開一次詩歌研討會,省上要來一批學者與評論家。他要艾艾貝也來參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