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1 / 2)

第三十四章

3中國古代水戰史上的典範——元朝末年鄱陽湖之戰中的軍事謀略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元朝末期,朝政廢弛,社會動亂,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高舉義旗,各地群起響應。江南地區,徐壽輝起兵蘄、黃(今湖北蘄水、黃岡一帶),攻占武昌,繼取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公元1360年,部將陳友諒殺死徐壽輝,自稱皇帝,控製了長江中遊地區。公元1362年,徐壽輝的另一部將明玉珍在四川稱帝,控製了四川。此外,還有方國珍起義於慶元(今浙江寧波),控製了浙東地區。張士誠起兵江北,控製了長江三角洲。

公元1352年,郭子興起義軍占據濠州(今安徽鳳陽)。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領袖。他收羅人才,整頓軍隊,勢力日漸壯大。他還采納劉基等人的建議,製定自己的戰略計劃:先奪取金陵(今江蘇南京),以此為基地,平定江南,最後攻滅元朝,奪取北方,統一全國。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領廖永安、俞通海率戰艦千艘投誠後,渡過長江,攻占太平(今安徽當塗)。次年,又率水陸大軍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取得了一個戰略基地,實現了第一步戰略計劃。此後數年,由於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在北方牽製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後攻占蘇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區,並開始東與張士誠、方國珍,西與陳友諒的勢力相接觸。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實現第二步戰略計劃,勢必同他們特別是同陳友諒進行激烈的爭奪。因為陳友諒處於金陵上遊,控製了安慶、九江、武昌三個戰略重鎮,占地廣闊,力量強大,僅水軍力量就10倍於朱元璋。因此,陳友諒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礙,他們之間的爭戰,不僅關係到彼此之間的生死存亡,也必將是爭奪南部中國的戰略決戰。

朱元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處境,認為張士誠專意保守現有地區,不足為慮;而陳友諒正在擴張勢力,又輕驕喜功。如先攻張士誠,陳友諒必全力來救,將陷入兩麵作戰的不利境地。因此,他決定集中主力先打陳友諒,而對張士誠則采取守勢,控製江陰、常州、宜興、長興、吉安等戰略要點,阻止張軍向西發展,並拉攏方國珍,借以牽製張士誠,穩定側後,減少東顧之憂。

正當朱元璋準備攻打陳友諒之際,陳友諒也在積極籌劃消滅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初一,陳友諒率水軍10萬越過朱軍占據的池州(今安徽貴池),攻占太平,奪取采石,並派人和張士誠聯係,企圖上下夾擊,一舉吞滅朱元璋。朱元璋決定利用應天城池堅固、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防止張士誠乘機襲擊、陷入兩麵受敵的困境,又針對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采取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的方針,誘使陳軍巨艦由大江深入較狹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揚己之長,迫使陳軍舍長用短。

為了誘使陳軍速來,朱元璋讓陳友諒的老友、元朝降將康茂才寫信向陳友諒詐降,表示願為內應,並約定在江東橋(今南京江東門附近)會合,以呼“老康”為暗號。急躁、輕敵的陳友諒接到康茂才的信後,信以為真,不待張士誠答複,便於五月初十率軍自采石.進抵大勝港。待到江東橋連呼“老康”不應時,方知受騙,倉促派萬人登陸立柵。

朱元璋看到陳軍進入伏擊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穩之際,發出信號,伏兵四起,水陸夾擊,陳軍大亂,爭相登舟而逃。時值退潮,陳軍巨艦擱淺,士卒被殺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萬餘人被俘。陳友諒遺棄巨艦100餘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揮軍乘勝追擊,奪取安慶、太平等地。

陳友諒自應天之戰失敗後,內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內顧不暇,不斷向西推進,僅僅一年間,就攻占了蘄州、黃州、興國、黃梅、廣濟、樂平、撫州等地,收編龍興(即洪都,今南昌)守軍,連下瑞州、吉安和臨江(今江西清江西),實力大大增強,控製區迅速擴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派兵圍攻小明王的最後據點安豐。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豐是應天的屏障,救安豐即是保應天,朱元璋於是於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豐。四月,陳友諒乘朱軍主力救援安豐,江南空虛之機,以號稱60萬的水陸大軍於十一日圍攻洪都,占領吉安、臨江、無為州。

洪都地處贛北平原,位於贛江下遊,由贛江向北經鄱陽湖與長江相連,軍事地位甚為重要。陳軍登陸後,用各種攻城器械從四麵八方向洪都城發起猛攻。守城朱軍浴血奮戰,死守洪都,堅持月餘。此時,朱元璋已回到應天,但主力仍由徐達率領正在圍攻廬州。當朱元璋獲悉陳友諒全軍出動圍攻洪都而未直取應天,並悉江水日涸,不利陳軍巨艦行動,以及陳軍缺糧,士卒多死等消息後,認為這正是消滅陳友諒的大好時機。遂一麵命洪都守軍再堅守一月,疲憊陳軍,爭取時間;一麵命徐達撤廬州之圍,回師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