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2 / 3)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很是高興,立刻召集部下商討聯劉抗曹大計。

(3)決定大計

正當孫權召集群臣會議的時候,曹操派人給孫權送來了一封信。信中用威脅的口吻說:“我奉了天子的命令進行征伐,南進以後,劉琮已經投降。現在我帶領大軍八十萬人,打算在江東地方同將軍比試個高低!”曹操企圖迫使孫權不戰而降。孫權把這封信傳給大臣們看,許多人都驚慌起來。有個叫張昭的說:“曹操挾持著皇帝,動不動就以朝廷的名義征討四方,今天我們要抵抗他,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腳的。再說,我們可以用來抵抗曹操的,主要是長江天險。目前,曹操已經占領荊州,把繳獲劉表的成千隻戰船和大批水軍,都布置在江麵上。他指揮全部水陸大軍,沿江東下。實際上,長江天險他已占有了一半。在軍隊數量上,我軍更無法同曹操相比。因此,當前的上策,恐怕還是同曹操講和為好。”對張昭的意見,大臣們和將領們有的讚成,有的反對,一時議論紛紛。隻有魯肅坐在一旁一聲不吭。孫權起身要上廁所,魯肅跟著追了出去。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要說,就在屋簷下等著他。孫權握著魯肅的手,問道:“子敬(魯肅的字),你有什麼話要講嗎?”魯肅爽直地說:“我認為張昭等人的意見,是要斷送您的事業,絕不能作為決策的依據。講和等於投降,要說投降曹操,我魯肅倒可以這樣做,您卻無論如何不能這樣做。我投降曹操,至少還能當個縣令一級的小官;您如果投降曹操,將會落得怎樣的下場呢?希望您能慎重考慮,及早做出決定,千萬不要聽信張昭他們的議論!”孫權聽了魯肅的話,不禁歎息說:“張昭等人的主張,很讓我失望。你對大局的分析,同我的看法完全一致。”

孫權雖然完全同意魯肅的意見,不過,和戰問題對江東的安危,關係太大了,使得他心中不能不左右盤算:打吧,又害怕曹操兵力強大,沒有必勝把握;降吧,自己又不甘心情願,因此一下子還是決定不下來。魯肅看出了孫權的心思,就建議他把東吳最高將領周瑜從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召回來,共商對策。

周瑜見到孫權,立即建議召開一次大臣會議,再度深入討論和戰大計。在會上,周瑜具體分析了當時敵我雙方形勢和戰勝曹操的充分可能性。周瑜指出,曹操這次用兵,有四大不利:第一,北方並沒有完全統一,馬超和韓遂還割據著涼州(今甘肅省一帶),威脅著曹操的後方;第二,曹軍多數是北方人,不善於水戰,他們舍棄了北方軍隊善於騎戰的特長,而跑到船上來和我們爭高低,怎麼能獲勝;第三,目前天寒地凍,軍馬缺乏草料;第四,把中原地區的士兵,趕到江湖地帶作戰,他們不服水土,一定要生病。周瑜最後下結論說:“以上四點,都是用兵的大忌,但是曹操偏偏要冒這個風險。要想活捉曹操,今天正是個大好機會!”周瑜提出隻要孫權撥給他幾萬名精兵,進駐夏口,他保證能夠打敗曹操。

聽了周瑜的分析,孫權最後下定了決心,他拔出身上的佩刀,哢嚓一聲,把麵前的案桌砍掉了一個角,厲聲說:“從今天起,有誰再敢說應當迎降曹操的,就同這張桌子一樣!”聯劉抗曹的大計,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為了堅定孫權的信心,解除他的顧慮,當晚,周瑜又去見孫權,對他說:“曹操在信上誇口說有水陸大軍八十萬人,實際上,他從北方帶來的人馬不過十五六萬,而且經過長期作戰,早已疲憊不堪。新收編劉表的部隊,最多也不過七八萬人,這部分人對曹操懷有戒心,軍心不穩。您想想看,曹操帶著這樣疲勞多病的軍隊,指揮著心懷二意的降卒,人數雖多,又有什麼可怕!”

周瑜的一番話,果然把孫權擔心曹操兵多的顧慮打消了。孫權立刻選拔了三萬名兵將和戰船、糧草及各種軍用物資,一齊交給周瑜;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讓他們帶領部隊,會同劉備的人馬,一同西上,合力抗擊曹操。

(4)詐降騙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周瑜和劉備的聯軍,在赤壁(今湖北蒲圻縣西北,在長江南岸)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遭遇。曹軍士兵由於不習慣水上生活,很多人得了疾病,士氣很低。兩軍剛一接觸,曹操方麵就吃了一個小敗仗。曹操被迫退回長江北岸,屯軍烏林(今湖北省洪湖縣境),同孫、劉聯軍隔江對峙。為了減輕船艦的顛簸,曹操命令工匠,把幾艘或十幾艘戰船編為一組,用鐵鏈連結起來,在上麵鋪上木板。這樣,船身穩定多了,不但人可以在上麵往來行走,甚至還可以在上麵騎馬。這就是所謂“連環戰船”,曹操認為這是個很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