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3 / 3)

當金軍南侵之時,淮西宣撫使張俊正率部停留在杭州,在淮西地區僅布置了一個飛騎偵察隊,由部將姚端率領。南宋朝廷一方麵督遣張俊趕緊由建康率領全軍渡江迎擊,另一方麵急令駐紮在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的劉錡率軍渡江前往防守廬州。留守廬州的部隊僅有統製關師古的2000餘人。劉錡抵達之後,繞城巡視一周,也認為無法守城,便與關師古率眾南返。行至巢縣東南一個名榆東關的地方,欲在此依山據水截擊金軍。但劉錡、關師古還沒撤到東關時,金軍已經攻占廬州,並出兵到無為軍、和州境內大肆劫掠。在這種形勢下,張俊和王德於二月初四日離開建康,在采石渡江,爭先進入和州,並相繼收複了含山縣、巢縣、全椒縣和昭關等地。金軍不敢貿然渡江南進,便從和州等地向後撤退,尋機與宋軍作戰。

二月二十七日,金軍退到巢縣西北的柘皋鎮,認為此地一馬平川,最便發揮自己騎兵的優勢,便把數萬騎兵布置在這裏,分為左、右兩翼,夾道而陣,以待宋軍前來進攻。宋軍最先到達的是劉錡部,接著是王德率領的張俊部,殿帥楊沂中此時率領3萬人馬由杭州趕赴柘皋。十八日,雙方展開大戰。楊沂中輕敵冒進,首先遇挫。王德繼之指揮將士集中力量去攻擊敵軍的右翼。王德射掉敵軍騎兵的指揮者,井乘勢大呼,步兵揮舞長柄大斧突入敵陣,經過激烈鏖戰,打敗金軍。金軍被迫撤退到鎮北的紫金山(今壽縣東南)。

此戰的特點是兩軍主帥兀術和張俊都未親臨戰場。指揮金軍的是阿魯補和韓常等。張俊雖是主將,其實與楊沂中、劉錡各自成軍,不相節製,隻是各軍的進退由他一人決定。王德隸屬張俊後,升任都統製,並負責戰場指揮。柘皋戰後,金軍退出廬州。張俊根據不準確的情報,以為敵人全部退淮北上,淮西戰事宣告結束,便命令劉錡先退軍回太平州。張俊自己則要與舊部屬楊沂中耀兵淮上,企圖排擠劉錡,獨享打退金軍的戰功。嶽家軍此時也抵臨廬州,聽張俊說“前途乏糧,不可行師”後,就退兵舒州,上奏朝廷,以決進止。

事實上,兀術在愚弄宋軍,北退的隻是金軍的少部分軍隊,大多數人馬埋伏在濠州(今安徽鳳陽)四郊。三月四日,即張俊命令劉錡班師的前一天,金軍以孔彥舟作先鋒,急攻濠州。張俊驚慌失色,急派馳騎追截劉犄,命劉錡一起救援濠州。三月九日,張俊、楊沂中和劉錡的13萬人馬抵達距濠州尚有30公裏的黃連埠,接到探報說,濠州城已於八日被金軍攻陷。宋軍聽說金軍已去,楊沂中命令士卒入城,不料遭金軍伏擊,張俊部出兵救援。楊沂中、王德隻身逃回,部眾大部被殲。韓世忠奉命從楚州率部趕到濠州時,敗局已無可挽回。金軍還企圖阻斷其歸路,韓軍且戰且退,又回師楚州。待命舒州的嶽飛得知戰局變化即揮師北上,十二日,嶽家軍抵達濠州以南的定遠縣,金軍聞風渡淮而去。楊沂中部敗於金軍後,也於十二日從宣化渡江返回杭州。張俊於十四日渡江返回建康。劉錡部在和州稍作停留,於十八日從采石返回太平州。

柘皋之戰,宋軍先勝後敗,正是南宋朝廷乞和免戰心理的反映,也是前線宋軍指揮不力、各自為戰的必然結果。同時,作為元帥的張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回朝後,卻反誣劉錡作戰不力,嶽飛逗留不進。高宗和秦檜偏袒張俊。借口賞柘皋之捷,把沒有直接參加此役的韓世忠、嶽飛分別升為樞密使、副使,削奪手中的兵權。樞密院的實權掌握在同時升為樞密使的主和派張俊手中。七月,不顧嶽飛的反對,解除了著名抗金將領劉錡的兵權。八月,嶽飛被罷官。九月,秦檜夥同張俊收買嶽飛部將王俊、王貴,誣告嶽飛謀反。抗金鬥爭在謀害嶽飛、向金求和的阻謀中被迫停止,

4應用火器的首次曆史大海戰——宋朝唐島之戰中的軍事謀略唐島之戰,又稱黃海奔襲戰,它是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宋金雙方在黃海海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海上決戰,戰爭的結果,以宋勝金敗而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