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2 / 3)

2奇兵偷襲,兵不血刃取建業——戰國時期晉滅吳之戰中的軍事謀略晉滅吳之戰,是統一全國的戰爭,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晉具有各方麵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弱小的吳國麵對強敵,反而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麵的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的滅蜀,使司馬氏勢力進一步加強。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都洛陽。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司馬氏轉而采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複經濟,加強實力基礎。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東吳,收買吳國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名將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迫使陸抗隻得采取“各保分界,無求細利”的方針,不敢貿然行事。另一方麵,羊祜率部眾又練兵,又生產,提高晉軍的戰鬥力,使晉軍由“軍五百日之糧”變為“有十年之積”。羊祜死後,繼任者杜預繼續練兵習武,囤積軍糧,加緊備戰。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濬為益州刺史,密命製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遊逐漸建立起來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國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後,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工夫。名將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馬炎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晉軍基本上按羊祜生前製定的作戰計劃,分路出擊,意在迅速切斷吳軍聯係,各個擊破,其中西麵晉軍主攻,東麵晉軍牽製吳軍主力,最後奪取吳都建業。

這年十二月,王濬、唐彬率軍7萬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楊(今湖北秭歸東),尋進逼西陵峽。吳軍於此設置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暗置江中,以為以此即可阻止晉軍前進,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預做大筏數十個,縛草為人,立於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即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燒融鐵鎖。晉軍順利排除了障礙,一路勢如破竹,進克西陵,繼克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鬆滋東北,長江南岸)。

與此同時,杜預率領的晉軍,幾乎兵不血刃,奪取了江陵,胡奮克江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所到之處,大多不戰而勝。不久晉軍主力已完全控製了長江上遊地區。

至於東麵,太康元年正月,王渾率晉軍已抵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一帶,準備渡江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忙異常,急令丞相張悌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等率兵3萬,渡江迎擊。結果晉軍大勝,臨陣斬殺張悌、沈瑩、孫震等吳將士5800人。吳國上下大震。

三月,王濬軍東下抵達三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吳主孫皓遣遊擊將軍張象率舟軍萬人抵禦,但吳軍毫無鬥誌,“望旗而降”。孫皓企圖再湊2萬兵眾抵抗,但這些士眾卻於出發前夜,皆逃亡。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各路晉軍兵臨建業。三月十五日,吳主孫皓麵縛出降於王濬軍前,吳亡。晉統一全國。

3乞和免戰,先勝後敗——南宋初期柘皋之戰中的軍事謀略柘皋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的重要戰役之一。名義上由張俊指揮的宋軍在這次戰爭中先勝後敗。戰爭結束後,金軍退淮北歸,宋軍也退到江南,宋朝廷與金統治者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

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底,隨著嶽家軍班師,中原地區乃至淮東地區的抗金戰爭都已結束。金軍統帥兀術在這年秋冬之交到燕京朝見了金熙宗,隨即返回開封,開始點檢糧草;調集兵馬,準備以重兵南侵淮西。宋朝在淮西有三支大軍:淮西宣撫使張俊8萬人,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3萬人,淮北宣撫判官劉錡2萬人。兵力雖眾,但戰鬥力不強。金軍從1140年底開始逐步由開封附近諸地向南移動。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中旬,兀術、韓常等人的部隊越過淝水,攻占壽春。二月三日進入廬州。當南宋朝廷得知金軍抵達廬州界的消息之後,急忙發給嶽飛一道手詔,命嶽家軍前往江州,乘機照應,以使金軍腹背受敵。同時,嶽飛也向朝廷建議,乘金軍主力南侵淮西之機,嶽家軍可再度長驅中原襲取汴京和洛陽,金軍勢必回軍救援,淮西的戰局必將得到緩解。嶽飛估計宋高宗不會接受此策,又於同日提出中策,說前往救援淮西,沿江東下,再由江州北上,不如改由蘄州、黃州一帶渡江,出敵不意,可收腹背夾擊之效。高宗果然批準了這一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