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2 / 3)

太平軍人數眾多,但是其中新兵的比例很大。這些新兵沒有作戰經驗,戰鬥意誌也不夠堅定,所以雖然太平軍連日展開猛攻,但是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李秀成隨即改變戰術,集中兵力實施重點進攻。11月3日,太平軍終於轟塌了湘軍大營兩處營牆,士兵從缺口湧人,湘軍投入了最後的預備隊拚死堵截,雙方展開了殘酷的肉搏戰。經過反複爭奪,太平軍敗下陣來。本來李秀成希望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沒想到部隊久攻不下,士氣受挫,加上冬季來臨,糧食補給出現困難,他不得不於26日下令撤圍。

洪秀全見解圍未果,又決定采取“圍魏救趙”的計策。他命令李秀成率軍北渡長江,繞過安慶,進軍湖北,希望能調動湘軍回援後方。上一次他也是用這個方法打破了清軍對天京的圍困。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率數萬大軍渡江北上,先後攻取浦口、江浦(現都屬南京),恢複了隔江通道,於3月底抵達巢縣,準備從無為縣西進。

這一次,曾國藩沒有上當。他命令後方各地加強防守,卻沒有從天京城下調走一兵一卒。這次行動本來就是一次戰略佯動,所以李秀成也就沒有做好攻城掠地的準備。當發現湘軍沒有回援後方的企圖後,李秀成不得不於5月底率部返回天京,沿途又不斷遭到湘軍的攔截,最後隻有,1萬5千餘名官兵回到天京。太平軍的這次行動不僅沒有達成戰略企圖,反而損兵折將,耽誤了半年時間。

(4)最後的希望

至此,湘軍已經完全控製了長江北岸。太平軍實力則遭到進一步削弱,勝利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在隨後的半年時間裏,湘軍一步步收縮包圍圈。到1863年底,天京城外圍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甕、江東橋等據點相繼被湘軍攻陷,湘軍大營也從雨花台移駐孝陵衛。天京城裏的人們隻能通過尚在手中的太平門、神策門與外界保持聯係。與此同時,在蘇浙戰場上,太平軍也連遭挫敗。李秀成意識到形勢嚴峻。他向洪秀全建議放棄天京,另圖發展。在當時這是惟一的出路,天京尚未完全中斷與外界的聯係,突圍仍是有可能的;散布於各省的太平軍將士仍有數十萬人,以洪秀全的威望,把他們集中起來,統一指揮,重振軍威,仍有可能開創一個新的局麵。但是這一合理建議遭洪秀全斷然拒絕。多年的安逸生活已經消磨了他身上的銳氣,現在他再也不願意過起義之初那種天天行軍、日日打仗的艱苦生活,而寧願在天京城裏堅持到底。最後的機會就這麼喪失了。無可奈何的李秀成隻好抱著與天京共存亡的決心,部署軍隊死守城池,直至最後一刻。

1864年2月28日,湘軍攻占了位於紫金山西峰的天堡城,3月2日又攻到了太平門和神策門外,完成了對天京的合圍。隨後,湘軍開始在城外多處地點開挖地道,太平軍也在城內向城外與湘軍對挖地道。兩軍再次展開地道攻防戰。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終年5l歲。幼天王即位,李秀成負責一切軍政事務。7月3日,湘軍攻占了位於太平門東側紫金山西麓的地堡城,太平軍失去了最後一道護城屏障。湘軍隨即構築了數十座炮台,晝夜對城內實施轟擊,掩護部隊的坑道作業。很快,湘軍就把地道挖到了太平門城牆下。7月19日,隨著一聲轟然巨響,城牆被炸塌,湘軍衝進城內,與守軍展開巷戰。當晚,李秀成帶著幼天王偽裝成湘軍,從太平門缺口突圍,不久在混亂中被衝散,隨後相繼被俘、被殺。

天京的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失敗,中國曆史上最後的、也是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失敗了。

十、攻心戰:瓦解士氣,不戰屈人

1從投鞭斷流到風聲鶴唳——西晉末年淝水之戰中的軍事謀略如果有人因為某種原因,表現得極度懷疑、驚慌和害怕,人們往往用“草木皆兵”來加以形容。“草木皆兵”這句成語,是從秦晉淝水之戰的故事衍生出來的。那麼,淝水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過程和結果又是如何呢?

(1)太極殿君臣會議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第二年,西晉的皇族司馬睿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政權,定都建康(今南京市),中國曆史上叫做東晉。當東晉偏安在南方的時候,西北邊疆的許多少數民族,乘機進入黃河流域,主要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貴族統治者互相廝殺,連年混戰,在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裏,先後建立過大大小小十幾個政權,中國曆史上把這一時期叫做“十六國”。

在分裂混亂中,到了公元四世紀中期,一個由氐族人建立的國家——前秦強大起來了。公元357年,苻堅做了前秦的皇帝。他任用漢族人王猛做謀士,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經營,先後滅掉了鮮卑人建立的強大的前燕和雁門關外的代國、漢人張氏在甘肅地區建立的前涼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成為當時北方各國中疆域最大的一個國家。這樣一來,以淮河為界,形成了前秦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麵,由此秦、晉的矛盾也就越發尖銳起來了。